周游:以楹联之美塑荡口之魂
“得水之灵,俊才天下罕双镇;居斯自福,粮赋江南第一乡。”这是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长周游为无锡荡口古镇撰写的楹联。他表示,荡口历来是鱼米之乡,水系发达,河道纵横。所以,楹联首先要突出古镇水乡特色。其次,在历史上,荡口古镇被称为“江南粮赋第一乡”,所以联中要突出其富庶丰饶之意。此外,古镇名人辈出,也是一块人才荟萃的福地。“我把古镇特色在一副联中集中概括,使其成为一张值得推荐的名片。”
为创作出满意的楹联,周游颇费了一番心思。例如,上联“罕双镇”中的“罕”字就是他反复推敲思索而得。“罕”意指稀罕、罕见。“罕双镇”意指很少有第二座这样的古镇。“为什么不用‘无双镇’呢?一方面是为了不落窠臼,避免套用术语。另一方面,‘天下无双’显得话说太满,为留有余地,我认为用‘罕’字更为切当。而且古人也有人用过,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一篇文章中形容树木,就曾说‘修干罕双’。”
下联“粮赋江南第一乡”的创作灵感来自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无锡》,书中写道:荡口古镇孝义之风盛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名人辈出,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成为江南粮赋第一乡。“受此启发,我根据联韵把‘江南’‘粮赋’次序进行调整,按照楹联的语言、格律等要求来表达,与上联‘俊才天下罕双镇’相对应。”周游说。
对于如何在古镇推广楹联文化,周游提出提升导游对楹联文化的认知、增加传播渠道、培育研学基地、与学校合作共建、建设楹联文化长廊五点建议。他认为,楹联是景点之魂,导游应通过对楹联历史典故的梳理和了解,把楹联文化介绍给广大游客,增加游客对古镇的了解。可以把一些精品楹联印在古镇的文创产品或者景区宣传册上,进行多途径传播。要善于利用古镇里名人故居等场馆资源,开展夏令营等活动,让更多群体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创建楹联教育基地,加强青少年楹联文化教育熏陶,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人一起学习楹联。要高质量建设好楹联文化长廊,让楹联文化和周围景观形成呼应互补,游客在这里既可以休息,也可以感受楹联文化的魅力。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