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常描摹写出时代流变
王跃文做客南京西善桥分享小说《家山》
江南时报讯 有评论家说,它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民族根性之美、文明进步之美;也有评价说,它被誉为“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恰如其分,半点不为过……它就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王跃文的最新长篇小说《家山》。
12月16日,由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南京止一堂公司举办的“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系列文学活动迎来第22回。王跃文做客南京西善桥初见书房,与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徽昭及现场读者分享小说《家山》,共话“文学里的家与国”。
故事易编,日常难写
写家乡也是写中国,写历史也是写理想,写儿女情长也是写家国情怀,既有书卷气又突出民间性,既讲究书面语言又大量使用方言俚语……《家山》全书54万字,讲述了1927年至1949年间发生在南方乡村“沙湾”的故事。
八九十年前的故事,作家为什么要写?读者有什么理由去读?王跃文说,他想用小说中人物的一句话来回答。《家山》中,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陈扬卿有一晚与爱人看星星时说:“假如哪颗星星早就死去亿万年了,我们并不晓得,那颗星星发出的光,一直在奔赴我们的路上,我们世世代代仍被它的光照耀着。我们活在前人的光芒里,这是宿命,也是福气。”
“其实这可能也就是文学的魅力。”王跃文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在创造未来,其实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拜前人所赐。
小说《家山》的明线是沙湾的烟火日常,伏线是百年中国的风起云涌。故事易编,日常难写。王跃文说,他要通过对生活日常的描摹,写出中国人的样子来,写出他们的风度、精气神、情感方式及价值观、社会观,而这些背后是一个时代的流变。
在恢弘长卷里妥帖安放每一个字
横跨八年书写《家山》,推翻30万字文稿从头写起……《家山》创作背后的故事,折射着王跃文的写作执念。
王跃文向读者分享,刚开始动笔时,他陆陆续续写成30万字,后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暂时放下。两年半后,当再度提笔续写《家山》时,他发现从前的30万字已难合心意,于是全部放弃……“这确实需要勇气和毅力,因为30万字本身已构成一部长篇。”在对小说结构及语言方式作出颠覆性调整的基础上,王跃文一字字重新写起。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妥帖地安放好每一个字”。
新书出版时,有记者提问:“王老师,您可不可以把这部作品用三五句话向读者们作一个介绍?”王跃文深感为难。他为大家念了一段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在《家山》出版后发表的首评:“要想用一句话涵盖它的内容、主题、意图、艺术,道出它所描绘的、叙写的环境、场景、故事线索,真的很难。《家山》是一部读起来容易而且耐读,复述出来又很难的作品。这正是小说的功能所在。它在简洁与复杂、清晰与混沌中呈现生活的面貌。”
王跃文说:“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小说一定不是好小说,哪怕是一个中篇或短篇。”李徽昭认为,这一观点给人以艺术视角的启发。他说,艺术创作是还原一种丰富性,还原绵长、扩散的审美意味。
“做人做事都要有样子”
1962年生于湖南的王跃文,工作、创作经历丰富。他先后在溆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198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有《朝夕之间》《苍黄》《大清相国》《爱历元年》等多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漫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他做过电视剧编剧,对书法也颇有研究。
在李徽昭看来,多重身份的自如转换里,一定有一种核心的东西恒久未变。王跃文说,这种核心的东西可能就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做人、做事都要有样子。工作要认真,写作要真诚,不跟风,不浮躁。
分享会最后,应李徽昭之请,王跃文寄语在场年轻学生。“其实我不敢充当青年导师这一角色,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年轻人学习。这并不是客套话,因为你们所在的社会要比我们当时进步得多,你们的受教育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得多。”王跃文说,“如果要以一个长辈身份来讲几句,我想说,你们生在了好时代,你们可以利用现在的教育条件好好学习。不论你们喜欢什么,都可以通过努力去得到。祝福你们每一个人!”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