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江南 品味古镇 | 光福:湖光山色,洞天福地
2023-12-18 21:0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永祎  
1
听新闻


光福:湖光山色,洞天福地

  光福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是濒临太湖之滨的一个半岛。光福历史悠久,虎山遗址及东、西崎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器物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光福地区就有先民活动。光福地名见诸文字记载,最早是在晚唐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中:“出吴胥门,背朝日行四十里,得野步市,曰光福。”此文写于唐乾符六年(879),至今已有1130多年历史。光福作为镇的建制始于北宋,到了南宋已是“民灶千余,阡陌交通”之地,明清时为吴县六大名镇之一。现在的光福,更是有着刷不完的惊喜、听不够的传奇、挡不住的魅力。

  从苏州乘大巴过去只有25公里,导游煞有介事地告诉我们,光福曾经有过梓里、虎溪、邓尉、玄墓、徐村等别名。如此多的名字在江南古镇也不多见,不同时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名字?导游非常狡黠,把我们的兴致吊起来了,他却漫不经心地卖起了关子,还故意拿出水杯来喝了一口,蓄意制造悬念,然后才慢条斯理地摆开了龙门阵。光福地处群山连绵、森林茂密之中,先民依山而居,只能靠山吃山,而山上长得最多的就是梓树,因而有了“梓里”之称,至今,在光福古镇南端还有个自然村叫“梓里”;在古镇北端有座虎山,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曾在此豢养老虎,山旁有条流水潺潺的小河,就叫“虎溪”,清《光福志》云:“光福镇,古之虎溪”;相传东汉大司徒邓禹(官太尉)曾隐居在此,因为礼贤下士、造福百姓,后人为纪念他改名“邓尉”;同样因为有东晋青州刺史郁泰玄墓葬在此,也就有了“玄墓”之名;北宋靖康之难,徐綦随宋室南渡,最终定居在光福,其后子孙繁衍,遂成镇上第一大族,清许兆熊《竹枝词》云:“光福山前光福里,徐家一姓自成村。”这样看来,光福别名很多,且都各有来头,也意味着光福确实历史久远。

  光福没有太多的商业气息,好像这里的人们并不热衷于过度喧嚣和浮躁,倒希望让一块心灵净土,把江南文化诠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白色的粉墙,黛色的砖瓦,古式的老屋,吊脚的水阁,弯弯的小河,宛如梦境一般,还有那深幽冷巷、丁香姑娘、糯软话语自然散发着的江南风情,更能沉淀心神,游目骋怀之间,贴近山水之魂,仿佛朗诵着一首首诗、谛听着一支支曲、欣赏着一幅幅画……


光福镇塔山公园  张锋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环顾山水之胜

  在江南众多水乡古镇中,光福别具一格。境内群山环抱,林壑优美,清泉激涧,有邓尉、穹窿、虎山等大小山丘20余座,主要分布在镇区西南部。光福风景秀丽,冠绝吴中,境内河道纵横交织,镇区有东、西崎湖;木光、浒光运河南北相对,纵贯东西。泉水景观有七宝泉、夹石泉、白鱼泉、铜井泉、墨泉等,婀娜多姿。

  光福的虎山,远远看去,就像猛虎伏地,伺机而动。吴王在虎山养虎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人们对此都津津乐道。清朝徐傅在《光福志》中写道:“虎山,在镇西北,相传吴王养虎于此,故名。”1994年省、市文博专家对苏州西部山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虎山发现春秋古墓遗址,经遥感仪器探测,此墓方圆150平方米左右,内有金属器皿,规制非同寻常,据此有人大胆提出吴王阖闾墓葬就在这里,并非在人们一贯以来公认的苏州虎丘。虎山、虎丘,一字之差,确有可能是指鹿为马了。既然有争议,当时就有专家提出发掘虎山古墓的动议,但从文物保护角度考量,一直未能实施,所以这个猜想,一直悬空存疑,多少年来,催生出一拨拨好奇心,也平添了一份份神秘感。

  太湖,别名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史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光福这座嵌入太湖的半岛,犹如一块镶嵌在白银盘里的绿色翡翠。南、西、北三面为太湖萦抱,拥有水域面积约160平方千米,湖岸线全长约32公里。自古以来,光福的渔业发展兴盛,渔港村号称是“中国内湖第一渔港”,“千条渔船停泊,万根桅杆矗立”,形成独特的历史景观。尽管从前的渔民后变成农民,现在又变成市民,但捕鱼文化却积淀在他们心头,成了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

  我们来到太湖岸边,只见远方小岛隐隐在望,蓝天白云,湖水荡漾,确实让人神清气爽,兴致盎然。听说《太湖美》的歌曲就诞生在光福的这片太湖水域。1978年初夏,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沿太湖进行部队慰问演出,作家任红举随团一起来到了光福。他乘坐着冲锋舟到太湖,这里的阳光、蓝天、烟波、青山、白帆,让他大开眼界。美丽的太湖,就像母亲一样,千百年来哺育着江南人民,描绘着江南大地!他越想越激动,脑中的歌词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他奋笔疾书,记下了自己的全部灵感:“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哪,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回到驻地,他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曲家龙飞看到如此优美的歌词,也深受感染,激情迸发,马上进屋谱曲,一气呵成,很快就哼着谱子给大家唱了起来,一出口,就声惊四座。这首《太湖美》吸取了江南小调的抒情特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不仅展现了太湖水阔天空、碧波万顷的景象,表现了对太湖美景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望,更重要的是还唱出了太湖岸边的人民对党的感恩和对祖国的热爱。1997年春节歌舞晚会上,一曲《太湖美》唱红全国,成为经典。

  自古顾氏皆出光福。随着汉代顾翱、顾通、顾融在光福安家生活,这里便逐渐发展成为江南顾氏的“大本营”。所谓“江南无二顾”,就是说上海、南京、崇明、无锡、太仓、嘉定、昆山、常熟、吴江、松江等地的顾氏都源出于光福。

  我们现在看到的光福寺,相传原是安朱14世孙顾野王的第宅,他是陈朝的黄门侍郎(从事传达皇帝诏命之职),当年以才华出众闻名于世,由于他主动舍宅为寺,深得顾氏一脉的尊敬,被誉为家族的“中兴之祖”。唐朝末期,顾氏后裔在光福寺旁专门建了“顾公祠”,以表达对家族前辈先贤的敬仰之意。导游带我们去看了“顾公祠”,不仅看到了顾野王的形象,还看到了他五个儿子的塑像。据说他这五个儿子,个个争气成才。康熙帝也非常看重顾家,曾赞誉“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确实也是,明正德年间状元顾鼎臣就是生活在这里,就连昆山的顾炎武也属于光福顾氏一脉。我们好奇地问,现在镇上还有顾姓人家吗?导游说有,但顾家大部分都居住在光福的潭东、铜坑、香雪、窑上等村,那里也是人才辈出,光福山水确实钟灵毓秀。


香雪海景区  张从余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千年古刹之谜

  “名山胜景僧多占”,光福山丘众多,峰峦秀美。据清《光福志》记载,清末,境内有铜观音寺、山宝祥禅寺、奉慈庵、虎山岱真道等寺庙道观30余座,其中以铜观音寺、圣恩禅寺、司徒庙最为著名。

  铜观音寺,原名光福寺,乃当年顾野王取佛教中“佛光普照,广种福田”之语而命名,全称光福贤首教寺。后来改为铜观音寺,主要与铜观音像有关。北宋黄公颉在《铜观音像记》中记载:北宋康定元年(1040)六月,光福梓里村张氏在寺旁取土时,忽掘得铜观音立像一尊,通体金黄,光亮可鉴,这种意外得宝非但没让他喜出望外,反而因为佛家之神而让他谨小慎微,他小心翼翼地将其送还光福寺。光福寺为供奉这尊铜观音像,还特地建造了一座铜观音殿,并刻观音像碑。

  当年吴中正值大旱,数月不雨,苏州城里的黎民百姓便将铜观音像迎入城里祷雨,结果十分灵验,“祷之即雨”。此事轰动了整个江南,天下皆以观音降世视之,每当苏州地区出现干旱或霪雨,人们都会“敬迎入城”,心诚则灵,无不应验。铜观音像因此声名日隆,佛教信徒闻风而动,纷至沓来,顶礼膜拜,香火大盛,从此乡人就干脆把光福寺改称为铜观音寺了。

  关于铜观音像祈祷必应的传奇故事,在许多文献中确有记载。北宋文学家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民间瞻奉,颇有感应;本郡或迎就城中,祈请皆验云。”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旧有铜像观音,岁有水旱,郡辄具礼迎奉入城,祈祷必应。”没想到这个祷雨祈晴、无不灵验的故事愈说愈奇,自宋元明以来,一直延伸到明清。

  据专家鉴定,这个充满传奇的铜观音像是唐代所铸的珍贵文物。我们惊其神灵,也慕名而去。只见这尊青铜铸造观音像,造型丰满,体态腴润,头戴华锦,身佩玑珠,慈眉善目,流畅美观,双足裸露,轻踩莲花宝座之上,神情自然下垂,掌心向外,不管是“如愿印”,还是“施无畏印”,都意在表达满足众生愿望,解除众生苦难。面对这尊有求必应的铜观音像,许多人到此许愿,应该都是但愿人长久、风调雨又顺。

  圣恩禅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既然该寺能够主动标明“圣恩”,那就一定与皇家有关。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诏见该寺寺僧,亲自书写条幅送之,并给予丰厚赏赐;同时,朱元璋还为该寺写下数首诗作。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又得到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匾额,于天顺三年(1459)他再次赐该寺“圣恩禅寺”匾额。康熙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曾驻跸圣恩禅寺,“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和帑金二百两”。应该说,圣恩禅寺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晚年还念念不忘,特旨钦命赏赐帑金1000两、佛珠1501挂、衣袜各1501副。这座沐浴着明朝皇家“圣恩”光辉的寺庙,也抹上了大清皇家“圣恩”的光芒。古老的庙宇,悠悠晨钟,声声暮鼓,在山谷里久久回荡,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在光福还有一个著名的古迹司徒庙,始建年代无从查考,现在的殿宇是清末民初重建,是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的祠庙。邓禹在司徒庙院内所植的四株古柏造型别致,清、奇、古、怪,凡看过这四棵古柏的人,都会为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并发自肺腑地赞叹。现代诗人、《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作者田汉于1964年1月26日观赏古柏后题诗,赞美了古柏质朴精神。他特别佩服那种愈挫愈勇的精气神。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在1977年初夏看到这四棵古柏也留下两首七绝,抒发了诗人对古柏欣欣向荣的风姿的高度赞赏。


游客在塔山公园内赏花观景 张锋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香雪梅海之韵

  对于“香雪海”这三个字,我最早是从当年苏州生产的电冰箱品牌上获得的,到了光福之后,这才知道“香雪海”源出何处。康熙三十五年(1696)春,江苏巡抚宋荦冒雨到邓尉探梅,从玄墓山、青芝山一路过来,登上吾家山,雨过天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千树烂漫,花光如雪,流溢似海,即兴赋诗《雨中元墓探梅》:“探梅冒雨兴还生,石径铿然杖有声。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香雪海”三字,不仅概括了光福梅花的神韵、香味、色彩和数量,还展示了满山盈谷、弥漫千里的宏伟气势。他认为自己能够捕捉到这个意象,也确属得意之笔,于是欣然题词“香雪海”,命人镌刻吾家山断崖石壁,“香雪海”因此名动天下。

  为什么人工植梅在光福能够如此发扬光大?明查应兆在《查山隐居记》中记载: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安徽休宁人查莘来到光福山里,“徜徉邓尉、玄墓间,爱其湖山之闲旷,并乐其风土之清且嘉”,于是买地于西碛山东南,诛茅造屋,栖隐其间。因为喜欢梅花,便环屋遍植。因其平时力田自给、乐善好施,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大家都以他马首是瞻,纷纷效仿,遍栽梅花,逐渐形成以梅为业的生产习俗,以致出现“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的盛况。

  关于光福梅花香雪盛景的记载,首次出现在明嘉靖《吴邑志》:“吴邑梅,光福山中尤多,花时香雪三十里,物外奇赏也。”明末,梅树遍及整个光福山区,明崇祯《吴县志》云:“邓尉西行历乌山、观山、朝士坞、外窑、里窑、熨斗柄、西碛山、弹山,过长旗(圻)岭、竺山至玄墓,出入湖山间,山人以圃为业,尤多树梅,花时一望如雪,行数十里,香风不绝,此吴中绝景也。”杨文驰在《春游偶记》中曾以“梅海”形容邓尉玄墓梅花。明末清初,光福山中遍地梅花,绵延30里。清康熙《苏州府志》云:“梅各处皆有,惟光福邓尉山间香雪万重,几三十里。”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文人对梅情有独钟,文人到光福来探梅由来已久。唐朝的陆龟蒙、宋朝的范成大、元朝的倪云林,都曾徜徉光福山水花木之间,留下了许多吟咏佳作。大画家董其昌、唐伯虎等都曾寻寻觅觅揽梅于此。“梅痴”吴昌硕日思夜念香雪海,情到深处,常常不能自已:“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拿舟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归庄曾八次到邓尉探梅,深得梅花之魂。现代作家周瘦鹃更是每年春天,都要去看看魂牵梦绕的香雪海,体验那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娱目爽鼻,激荡心中,非要“看它一个饱”。

  导游告诉我们,每到初春时节,香雪海漫山遍野,香气四溢,掩映闪动在梅花丛中的人来人往,就像飘浮在茫茫雪海之上的红红绿绿。这里梅花品种繁多,以千叶重瓣白梅为主,红梅、绿梅、紫梅、墨梅等,应有尽有。对于大部分成天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来说,如此近距离地接近大自然,看着无数朵含苞待放的梅花树展现在面前,一时间真是心随梅放,甚至狂喜不已,急切地品味着应接不暇的辽阔美学,特别是沿着曲折幽深的花径前行时,更有“入山无处不花株,远近高低路不知”之感。如果说较之古人有什么变化,今人的赏梅佳处还可以到达闻梅轩和梅花亭,登临其上,极目眺望,漫山遍野,绵谷跨岭,雪海荡漾,银波耀眼,蔚为壮观,仿佛身临香国仙境,可以尽情地呼吸梅花的美丽。“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清乾隆《吴县志·物产》:“所谓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第一也。”梅花一般在春节前后的二三月份开放,花期一个月左右。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是初冬季节,不可能看到“连山十里梅花雪”的动人景象,期盼来年,静待花开,人间芳华,一春之盛。


香雪海景区梅花盛开引客来  袁新宇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精雕细刻之奇

  推开光福的艺术大门,到处都是琳琅满目、五彩缤纷。这里是“苏绣”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几乎“家家有绣棚,户户有绣娘”;这里是高水平青铜器仿制品的生产基地,无论外形、文饰、铜质、铸痕、锈色、韵味等方面,都与原物相差无几;这里是“织中之圣”缂丝的主要生产之地,创造出许多美妙绝伦的优秀作品。更重要的,这里是著名的“苏作”“苏工”技艺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工艺雕刻之乡,“四大雕刻”(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等“精、巧、细、灵”的精湛技艺、巧夺天工,尤以核雕的精雕细刻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光福的核雕,主要以橄榄果核为材料,采用广东一带的“乌榄”品种,制作出来的核雕刻工艺品特别细腻,漂亮。光福核雕工艺精巧,作品造型活泼,人物有神,线条明晰,工艺精致,精美绝伦。当地人给我们介绍,光福核雕主要以浮雕、圆雕和透雕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形式有三个系列: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所反映的题材一般有四个系列:吉祥如意系列、神仙人物系列、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和山水园林系列。

  光福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这里汇聚着许多心灵手巧之作。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散文《核舟记》记述了明天启年间常熟王叔远在不满一寸长的桃核上雕刻出“东坡游赤壁”的场景,形象逼真,呼之欲出,被惊赞为“灵怪之材”。民国初年,光福人殷根福以首创“罗汉头佛珠”成为核雕名家。他根据橄榄核特有外形,结合罗汉的各自神态,雕刻出来的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作品的构思和手法都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为核雕艺术品中的精品。

  核雕作为一项传统的微型雕刻民间工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陈素英、许忠英、陆小琴为代表的新一代传承人,为光福核雕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陈素英在学习借鉴明王叔远核桃雕《东坡夜游赤壁舟》的基础上,历时3年创作了《苏东坡泛舟赤壁》,2002年在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术品展上获金奖,2002年至2005年连续5年获上海国际艺术节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许忠英根据家乡盛产花卉的特点,抓住12个月里花季的不同特点,采用浮雕的手法创作了《十二月花神》,2015年12月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陆小琴利用一段古木,精选了24颗橄榄雕刻点缀其间,创作了《二十四孝》,凸显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2013年12月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光福核雕传承悠远、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主题突出、工艺精细,在当代核雕工艺师们的努力下,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在苏工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湖光山色是光福的诗,流淌着大浪淘沙的抑扬顿挫;洞天福地是光福的画,铸就了沧海桑田的起承转合。光福在岁月逝去中不断改变着容颜,惟有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永具魅力。漫步于古镇的青石小巷之间,赠与我们的是恬澹,是安好,是随意,是率性,是岁月淘洗过的真纯,是时光砥砺后的浪漫,是记忆回味中的享受。虽然我们去过许多江南古镇,但今天的光福还是带给我们很多惊喜,梦里水乡,念念不忘,无言亦生暖,安静且欢喜。

标签:太湖;观音;江南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