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位具有闪光特质的学者,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位影响了他所在世纪的良师益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说,这句话用来评价先师程千帆先生再合适不过。
(开幕现场)
10月15日,程千帆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南京大学开幕。众学者、专家及程千帆先生家人共聚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向离世23年的程千帆先生表达追思和致敬。
程千帆先生一生与南大结缘。他是杰出的国学大师、教育家,是南大文学院“两古”专业的灵魂人物。今日南大鼓楼校区,正是程千帆先生晚年所在之处。在此纪念程千帆先生诞辰,意义特别。
“在中国的学府里,能当得起‘深美闳约’的唯有南大;在南大的学问里,能当得起‘深美闳约’的唯有中文;在南大人里,能当得起‘深美闳约’的是程先生。”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在致辞中表示,程先生的学术源流在南大中文,人生伴侣在南大中文,治学高峰和归宿也在南大中文。程先生重新续写和定义了今日的南大文学院,得以让我们在座诸位有心目中共同的学术北斗和修行方向。我们纪念程千帆先生,应从他的治学精神入手,从他的育人精神用力,从他的开拓、坚韧与宽厚精神着眼。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分享了两回他见到程千帆先生的深刻印象。一回是1979年在赛珍珠故居小楼里,程千帆先生彼时已年过65岁,但意气风发,精神矍铄;另一回在2000年初春,程千帆先生与夫人在校园花坛边休息,虽动作迟缓,但眼光淡定而安详,那时距离程千帆先生离世仅不到三个月时间。董晓说:“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先生诞辰110周年,再过十年,我们还将纪念先生诞辰120周年。每一次纪念,其实都是在探讨、总结先生的工作对于我们后人的启迪。该如何为学术发展作出真正贡献,程千帆先生给了我们太多启示。”
程千帆先生曾在其遗嘱中说:“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作为程千帆先生的第一代弟子,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说,当年看到这份遗嘱时,大为震撼。“老师对我们抱有的期望是一种强大动力,催促着我们不能消极。我今年74岁了,还是一直都在努力工作不敢松懈,最主要原因就是这份遗嘱。”莫砺锋希望,更年轻的弟子们,一定要从这份遗嘱上汲取力量,“我们绝不躺平,我们永远要努力。”
“程先生的著述是一座宝山,我尚未登顶。”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浩表示,程千帆先生学术贡献生命力旺盛,其启发可概括为四方面:一是探索未知,开拓新宇,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二是示人轨辙,为学术规范立界;三是滋兰树惠,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四是汲古开新,形成古代文学的南大学派。
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稻畑耕一郎从超越国家框架的视角谈程千帆先生治学,他说:“请不要忘记日本也有程门学徒,他们也曾在程先生仙逝时给家属发唁电表示沉痛悼念。他们很遗憾不能参加此次会议,由我代表他们发言,他们感到高兴。”
开幕式上,共750余万字的新版《程千帆全集》正式发布。与20多年前出版的《程千帆全集》相比,新版《程千帆全集》首次整理出版《闲堂日记》,《闲堂书简》新增350封,增补20余万字……
(新版〈程千帆全集〉共4辑12册)
“我们希望《全集》的出版,不仅仅是程门学风的薪火相传,是中国学术传统的大力弘扬,更是先生学术成就和人格精神的表彰激扬,是对一代大师一生道德文章最好的纪念。”凤凰出版社社长倪培翔说,凤凰出版社自接受《程千帆全集》后,特地邀请程门弟子成立学术委员会,程先生家属、南京大学和凤凰出版社成立编纂委员会。在莫砺锋具体主持下,新《全集》编辑历时三年有余,于今年9月底正式出书。
程千帆先生之女程丽则分享了新版《程千帆全集》背后的故事,并向在场各位院校领导、嘉宾表达深深谢意。
(程千帆先生之女程丽则致谢)
开幕式后,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的主持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晓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张三夕,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分别作《与先师程千帆同思考——读〈詹詹录〉》《从〈文选〉收录的某些作品及其善〈注〉试窥萧、李对后进士子学习〈文选〉的一些提醒》 《中国的脊梁——读〈桑榆忆往〉札记》《讽味音旨,纸上相逢——读〈闲堂书简〉》主旨演讲。
纪念会当日,还举办了三场学术论坛,以学术讨论形式致敬程千帆先生,致敬当下的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纪念会闭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副院长童岭主持,凤凰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林日波,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春晓,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院长冯国栋分别为论坛作结。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