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皓月高悬,清辉依旧。
历经千年,中秋节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家国情怀、促进文化认同的关键纽带。此时此刻,让我们循着《新华日报》历史报道的文字墨香,一起感受中秋节的文化之脉、诗词之韵、传统之美。
中秋祈愿:月亮代表我的心
古往今来,“中秋明月”一直是文人骚客渲染的不朽题材;“中秋团圆”更是炎黄子孙由来已久的良好愿望。在《新华日报》的老报纸中,关于中秋的文章不胜枚举,一轮皓皓银月,总会给人带来无限遐想。
我国以月命名的景点很多。如湖南的“洞庭秋月”,济南的“明湖秋月”,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等。1994年9月20日《新华日报》8版刊登《中秋赏月何处佳》,文中提到我省以月命名的景点有无锡的“二泉印月”,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等。另外,南京市郊栖霞山的“待月亭”,也是中秋赏月的最佳景点之一。每当中秋节夜晚,皓月凌空,许多游客都在亭中争睹这一美景。
中国文化与月亮,似有一番特殊的因缘,这首先从历法上便显现出来。很早以前,中国古历已确定以“日”分割天数,以“月”分割月数的方法。1998年10月5日《新华日报》7版刊登《我们与月亮》一文,作者写道,中国民间好像没有给太阳专门立什么节日,而月亮则有节,立在农历八月十五。因为这夜月最圆,重亲情的中国人便把团圆之意赋予了它。每当这夜,人们或举家共往,或呼朋约友,备好月饼、水果以至于酒馔。“这种享受,真的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
中国人对月亮特别有情感,翻开唐诗宋词,写月吟月的诗文不计其数。2002年10月4日《新华日报》4版刊登文章《精神家园》,作者认为,虽然诗人们一个个消失在时光深处,但是他们的血脉和情感将在我们这些同祖同宗人身上得到继承与延伸,我们背后拥有同一个精神家园。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2007年11月8日《新华日报》3版刊登《中秋节:人长久,共婵娟》,作者在文中写道,“中秋佳节顺应着中国人的感情需要……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代表中国人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月两圆”的意境,自古就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美好人伦境界。圆润澄澈的中秋明月,给国人一种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圆月来促进人事的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至今仍是中秋节人们引用最多的祝愿。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