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聚力共进 江苏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上半年,江苏工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好于周边,特别是“新三样”出口增长29.6%,总量居全国首位;1-8月工业开票增长2.5%,工业用电量增长6.3%……如何进一步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增强发展新动能?在9月20日召开的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池宇予以解答。
创新、转型
持续巩固全省产业优势
打造“1650”产业发展体系。以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为制造强省建设总抓手,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持续巩固全省产业优势。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建立5000家左右重点企业库,强化政策、人才、资金等支持力度。围绕企业技术创新、“智改数转”、传统产业焕新、服务体系建设等四大方向,优化设立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
打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切实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争取更多“国字号”创新平台落户江苏,全面加强创新资源协同整合。系统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面向市场需求,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定期编制发布新技术新产品目录、信创产品图谱等,每年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000项以上、首台(套)装备50项以上、首批次新材料10项以上、首版次软件50项以上,突破初期市场应用瓶颈。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体系。推进传统产业焕新,聚焦轻工、纺织、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六大传统行业,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等五大行动,力争通过3-5年努力,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重点行业老旧装备全面更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省市联动打造一批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应用示范标杆,高标准推进国家车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重点支持氢能、储能、第三代半导体、先进通信等未来产业发展,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滚动实施百项重点节能降碳工程,引导企业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
数字化、信息化
全面提升江苏制造国际影响力
打造“智改数转”推进体系。提升企业改造意愿,省市县协同对规上中小工业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推广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和实施路径,提高“智改数转”知晓率和接受度。分类分级精准推进,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设备和业务上云、广泛应用小快轻准的软件系统,实施数字化单项应用改造。推动“双千兆”网络和“5G+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建设,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打造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加强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每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0家以上,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不少于30家。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举办金融赋能制造强省系列活动,组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专场对接。全面落实先进制造业企业、工业母机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扎实开展减轻企业负担、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等工作。
打造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全省“一网四库三级机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企业服务“一张网”、服务资源“四个库”,健全省、市、县三级公共服务机构。构建四链融合的“1650”产业服务体系,聚力做好政策信息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投资融资服务、智改数转服务、人才引育服务和市场开拓服务。培育壮大优质服务主体,高标准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持续做优做精“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中小企业服务月、“三走进”公益服务行等公共服务品牌活动。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