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毛毯》讲述信仰的力量
1935年8月21日,红军进入松潘草地。一路沼泽泥潭、激流险滩、饥寒交迫、风餐露宿,战士们凭借着非凡的毅力战胜了恶劣环境,奇迹般地走出了这片生命禁区,开启了革命的新篇章……80多年后的8月4日,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创排长征中的女红军题材原创话剧《半张毛毯》在雨花剧场上演,真诚热烈的喝彩与掌声经久不息。
半张毛毯,一个青稞团子
三个女性的命运有了交集
一个15岁才第一次来“月事”的假小子号兵“苦娃”,一个管着全连伙食、口袋里却只剩十几颗包谷的炊事班长“马大脚”,一个只能留给孩子半张毛毯的“女先生”……曾经人生轨迹毫无交集的女性在松潘草地上相依为命,《半张毛毯》讲述的正是这三个在长征途中掉队的女兵忍受着寒冷与饥饿的折磨,与绝望斗争的故事。
女先生在苏区红军学校当老师,丈夫是机关的政委,在过雪山时失踪了。当时她已经怀孕,独自一人生下孩子,把孩子留在当地老乡家,剪下一半当年从上海带去苏区的毛毯给孩子当抱被,留下半张作将来相认的凭证。
这半张毛毯成为贯穿剧目始终的“索引”。话剧第一幕,女先生掉队后晕倒在草地上,被马大脚和苦娃发现。马大脚把自己身边最后一个青稞团子给了女先生,而她们的粮食只剩下十几颗包谷。这时,15岁的苦娃第一次来了月事。马大脚担心苦娃因为寒冷疼痛加剧,没有与女先生沟通就给苦娃披上了毛毯,还不小心沾上了血迹。看到被弄脏的毛毯,女先生情绪激动,三人说话之间有了推搡,马大脚被拽了一下居然昏倒在地,女先生这才知道,自己吃的是剩下的最后一个青稞团子。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她们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误会,到这时,她们终于有机会坐下来说起了自己的故事,解开心结。
“为了行军,女先生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老乡,这始终是她心中最大的痛。”饰演女先生的知名演员孙岚说,“这时在她心中,孩子还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也为后来她进一步的转变留下伏笔。”
故事到这里并未迎来圆满的结局,三人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与大部队走散的前卫团战士,给她们指路。他负责为大部队探路,大风吹倒红旗路标,他重新插上后位置有些偏离,导致他的排长失足陷入沼泽地后牺牲。精神受到刺激的战士又误食毒草出现幻觉,旗子全插错了,而她们此时跟着错误的旗子再次回到了雪山脚下。走了近七天,三人已经没有一点粮食,此时又发现回到原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渡过赤水河之后,我听到队伍里有人在传这首词,写得真好。就算前行的道路像钢铁一般难以逾越,而今我们也要重整旗鼓继续向前。”女先生用毛泽东创作的《忆秦娥·娄山关》鼓励马大脚和苦娃坚持往前走,绝不放弃希望。而就在鼓舞士气的二人重整行囊准备再次出发的时候,女先生却说自己要往回走,把插错的旗子纠正过来,让后来掉队的同志不会像她们一样走错路。
故事的尾声,马大脚选择和女先生一起踏上了“回头路”,女先生把毛毯托付给了苦娃,希望她带着生的希望追上大部队。
从“小家”到“大家”
个体成长蜕变展示信仰的力量
相较于“大人物”的塑造,在革命题材作品中,“小角色”往往容易悬浮。《半张毛毯》诉说的是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和人物,却把镜头聚焦长征中的普通女性,以“小人物”的视角,通过个体在战争中的成长蜕变,展示信仰的力量。
该剧导演余颂在搜集史料的时候曾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这也成为他在导演这部戏时的灵感来源。有一位首长的邻居是一位老妈妈,她的三个儿子全部参军,有两个已经阵亡,还有一个跟着大部队走上长征这条路。长征队伍在瑞金出发的那天,这位老妈妈为队伍送行,拿着热乎乎的山芋,一把塞到了这位首长手里,他记了一辈子。
“战争中不光有战士,还有我们剧里的号手、炊事班长、教员等非一线战斗人员,更有众多没有参军,但同样为这个队伍付出的女性。”余颂告诉记者,“这个切入点,让这部剧不仅仅讲述长征中的英雄伟人,还生动刻画了二万五千里路上坚毅勇敢、意气风发的女性群像,成为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许多普普通通的人,不计付出,一起向着胜利目标迈进的真实缩影。”
三个互不相识、没有相同背景、不是同个年龄段的女性,在长征的路上命运有了交集。面对困难和险境,她们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但相同的目标让她们彼此理解,互相支撑。
“从创作上来讲,也是这样三个完全不同的个体放到一起,才能产生这样的戏剧冲突。”余颂向记者分享了人物塑造的巧思,“女先生原本是满怀着希望要揣着毛毯去寻孩子的,最后她选择为了大爱放弃了小爱。”余颂说,长征包括整个革命过程中,有不计其数的人做了这样的牺牲。爱、信念、无私,都在从“小家”到“大家”的统一中得以展现。
据悉,《半张毛毯》荣获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主办的2022“戏剧中国”最佳剧目奖,同时是2023年度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推广项目。目前该剧已经完成全国巡演,8月开始在南京各区企事业单位演出。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