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协调互联,江苏绘就一体化发展新画卷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8月16日,“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南京召开,第六场发布会主题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布会上,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介绍,江苏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举措,并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为1.93,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85,是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融入重大战略
协调发展跃上新台阶
江苏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创新势能方面,合力推动国家出台《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方案》,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132个项目落地建设;强化民生保障普惠共享,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及服务场景应用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异地联网定点机构实现全覆盖。高清介绍,2022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占长三角比重为42.3%,江苏成为长三角实体厚实、底盘扎实、根基稳固的“重要一翼”,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江苏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省累计关闭4900余家化工企业,取消26家化工园区定位,累计退出长江生产岸线81公里。2022年,长江干流水质保持II类,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1.5微克/立方米,实现了2013年以来“九连降”,长江江苏段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例证。
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统筹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力度。
具体体现在,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发展的“金色名片”。苏州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启动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苏州工业园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试点。不断提升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新一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获国务院批复,船舶海工产业链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试点,海工装备产值占全国1/4,海上风电装机并网规模1184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2022年,沿海地区对江苏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18.3%,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10.2%。大力提升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强化省际交界地区新支点。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持续推进国家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徐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先正介绍,2022年,徐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淮海经济区首位,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36.6%和43.5%。
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4%、居全国各省(区)第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至5.2个百分点。高清表示,江苏正在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竞争力。
充分发挥都市圈发展动力源作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苏锡常都市圈纳入国家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范畴,积极推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共创、高端开放合作体系共建等六大领域重点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拥有全国百强县23个、百强区17个;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加快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攻坚,2022年,试验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3.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均低于1.9:1。
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
立足新发展阶段,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高清表示,下一步,江苏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做好五项具体工作:
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打造若干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支持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支持江苏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境内外合作园区发展壮大,提升南京禄口机场、连云港港、太仓港发展能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全力构建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重点推进海洋产业链培育壮大、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五大行动,聚力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等十大海洋产业,努力打造10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20家海洋创新平台和30家海洋产业优质企业。
深化南北产业帮扶合作。依托南北共建园区、科创飞地、南北联动招商等平台,发挥双方在资金、人才、土地、能耗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市场化合作,促进南北产业链双向融合。支持园区、企业跨区域布局,探索产业链创新链跨界融合新路径,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发展,研究谋划锡常泰江苏中轴发展,着力推进跨江融合。研究出台推动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文件,研究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
进一步支持各地特色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地特色发展。比如,结合区域特色,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和黄河故道富民廊道;结合设区市特色,支持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泰州发展大健康产业。深化区域发展谋划,研究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探索里下河地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动力源。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