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南京地铁挂春联 | 地铁1号线:“串珠成链”见证城市与人文亲密拥抱
2022-09-30 21:4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东海  
1
听新闻

  编者按:

  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时报与南京地铁联合举办“让春联跑起来 让文化动起来——2023年南京地铁挂春联”迎新年活动。此次活动为全国首创,是一次楹联文化、书法艺术、传统习俗与地铁人文精彩碰撞。活动将跨越元旦、春节、元宵节三个重要传统佳节,受众预计达2亿多人次,势必焕发南京人文新气象,形成市民过年新习俗,树立文化活动新标杆。楹联征集启动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踊跃参与,一周内海内外已投稿1000多副作品。

  即日起,本报推出专栏报道,跟踪南京地铁挂春联活动的动态和进程,聚焦南京地铁巨变,讲述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精彩故事。

  楹联投稿邮箱:chunlian2023@163.com


地铁1号线:“串珠成链”见证城市与人文亲密拥抱

  九月,开学季。南京地铁1号线鼓楼站内,两名大学新生在手机上仔细“钻研”地铁路线图。地铁,成为他们悦读“文都南京”的“目录指引”。

  季秋时节,天气渐凉。三山街地铁站内,市民吕女士一手拿着外衣,一手牵着孙女,驻足观看“灯火秦淮”主题文化墙。老少依偎,画面温馨定格。她们身上,有着血脉基因的赓续,也有着人文薪火的传承。

  “这几天,准备再去甘熙故居转转。”生于甘肃、现居南京的青年书法家任东,喜欢乘地铁参观各人文地标。每到一处,他都不紧不慢、沉浸畅游,让自身情怀感悟与这座城的文化气息相接相通。

  地铁,蜿蜒于城市之腹。在南京,地铁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更是这座城人文特色的承载体现。一号线作为南京地铁“开篇之作”,对内独具匠心,将人文特色贯彻到建设、运营、发展之中;对外巧做纽带,将诸多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串珠成链”。它拓展了城市骨架,丰盈了城市经络,也成为一幅奔跑的“文学地图”。

“内外”辉映,驰载人文——

让历史“活”起来、文化“动”起来

  走出中华门地铁站,徒步15分钟,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擦肩而过,再跨越千年流淌的秦淮河,便能看到雄伟矗立的中华门城堡。

  而中华门地铁站内,一面主题为“明城遗韵”的文化墙与实物古迹交相辉映。艺术墙将拱形城墙门、传统雕刻、砖铭文等多种元素结合,构成了具有古都特色的文化表征。

  中华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站内站外,协同呼应,地铁1号线把古迹实物拉近,让人们可以便捷观瞻,又通过艺术墙将其厚重与神韵生动传达,增强人们的认知和感受。就这样,一座古迹便从“陌生”变得栩栩如生。

  玄武门站文化墙主题为“水月玄武”。夏秋两季,玄武湖一片碧绿,粉红色荷花掩映其中,景色迷人。文化墙“水月玄武”采用传统漆工艺,通过水波涟漪、月圆月缺,将玄武湖静谧典雅的自然之景和韵味形象呈现出来。观者驻足画前,如身临其境。

  三山街站紧邻夫子庙。为体现“灯影秦淮”风情,文化墙画面清晰绚丽、生动富有童趣:夫子庙“天下文枢”大牌坊下宛如一片灯彩的海洋;几十个娃娃手持荷花灯、莲花灯等尽情嬉戏,表现出盛世的祥和。

  一站一韵,触动万千;应“韵”而生,驰载人文。地铁1号线是南京人文的一个缩影,也是感受城市底蕴的一道佳径。

  文物不是静止的存在,从中可以听见鼓角铮鸣,看见波澜壮阔,感受时势变迁。1号线所经路途中,有璀璨的文物古迹,大钟亭,越城,南唐宫城及护龙河遗址,神策门……每一处都历经沧桑,又沉淀风华;有鲜明的人物故事,明举人沈九思居家讲学、桃李芬芳(沈举人巷),明代抗倭名将尹凤刻苦攻读、连中三元(三元巷),东晋谢安东山再起、领兵迎敌(河定桥)……置身其中,不禁睹物思人,又透物见史。

  依靠艺术表达与主题创新,1号线有意打造有颜值、有内涵的“历史文化长廊”,帮助人们触摸、回味和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南京站“金陵揽胜”青瓷花钢板雕刻作品中,总统府、中山陵等地标建筑错落分布;珠江路“民国叙事”文化墙,以老照片式手法,再现民国时期俚俗繁华和悠悠往事;南京南站站厅层悬挂22块内容各异的圆形紫铜浮雕,内容包括“金陵十二景”等,浓缩了城市历史……

  地铁飞驰,历史“活”了起来,文化“动”了起来。

人来人往,身心直达——

品读好时光,在古都诗意栖居

  上周末一早,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就读的洪杰,从珠江路地铁站走出,前往先锋书店广州路店。那一天,他在书香中徜徉,直到书店打烊。

  “我喜欢先锋的布置和氛围,喜欢与这里的文化活动和沙龙不期而遇。”洪杰说,“先锋”让他觉得文学始终是新的,在变化,在演进……

  据相关统计,南京现有实体书店700余家。这其中,有新华书店、万象书坊、先锋书店等“明星大店”,也有众多小而美、精而特的“惬意小店”。多元业态带来多样体验,让人可以自由选择、诗意栖居。

  南京,一座名副其实的阅读之城。《南京:世界文学之都》一书这样比喻南京:一个痴心不改、博览群书的阅读者。

  文气盈城,文脉悠长。通过地铁1号线“文化地图”,可以看到南京阅读之城的古今接续,观察南京阅读风尚的革新变幻,体味南京人崇文尚读的执着坚守。

  回望,书香在历史岁月中酝酿芬芳。在明代,三山街是南京的“书店一条街”。李时珍《本草纲目》、吴承恩《西游记》都是诞生于此。珠江路站附近的焦状元楼,是明代学者焦竑私人藏书楼,藏书数万卷,尽显爱书之风。

  展望,阅读在载体革新中乘势而进。珠江路站附近的奇点书集,汇聚了书店、艺廊、美学生活馆、咖啡馆等多元时尚业态。它是一家复合式书店,也是一个文化社交空间,受到都市新生活社群的喜爱。玄武门站附近的凤凰云书坊,是南京少数以“7×24小时不打烊”为定位的特色书店。书店走的是用网络换空间、用时间换取读者的“非常道”,依靠“活动举办+文化输出”来吸引人气、维持运转。

  守望,文脉在各方协力下植根大众。崇尚文学、酷爱读书,是南京人鲜明的特色气质。为更好推动全民阅读、文化惠民,南京每年开展各类阅读活动万余场,居民综合阅读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第一。仅一家先锋书店,每年就会举行近百场新书发布、文化讲座等活动。目前南京的图书出版、文学奖项、全民阅读等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

  在南京,跟随地铁1号线开启阅读之旅,逛一逛书店,看一场沙龙,书海泛舟,身心直达。这便是与这座城历史对话、声气相投的好时光。

通古达今,源远流长——

传承创新不停步,风华永续谱新篇

  链接内外,通古达今。以地铁1号线所经地标景观为视角,可以管窥南京人文承前启后、文学力量绵延不绝、文学新人辈出不穷的发展脉络。

  玄武门站附近的玄圃,是玄武湖六朝文化地标。古玄圃是六朝时期太子居住的东宫。梁武帝时,太子萧统礼贤下士,许多文人学士围绕萧统,形成了一个名才并集的文学中心。在萧统主持下,大型文章选集《文选》问世,影响深远。

  鼓楼站外丹凤街,镌刻着“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的足迹。张恨水喜欢在每日清晨,漫步于丹凤街。寓居南京的人生体验和宝贵时光,给予张恨水丰厚滋养和灵感,他接续创作了《丹凤街》《秦淮世家》《石头城外》等多部以南京为背景的小说。

  鼓楼站旁的南京大学,是文学新势力的重要孕育地。其文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设本科学历教育“作家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文学创作人才。南京大学文学院设立“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专业,成为文学“后浪”队伍不断充实的助推器。

  千年文脉长盛不衰,当代风采魅力永续。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说,南京对于文学的期待与热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今天的南京正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和见证着城市与文学之间更加亲密的拥抱。

  高雅多元、推陈出新的文学活动,亦是文脉千年流长的重要推力。据统计,过去五年南京每年举办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学会展活动至少五六百场,对繁荣南京文学、引领全国文坛起着关键性作用。

  站在历史底蕴与时代奋进的交汇点,“文都南京”注定风华永续。《南京:世界文学之都》一书前言这样说: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一古一今两张文化名片的迭代,既开启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南京“新篇章”,也给南京城市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前景。

  人文,人是一切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既是“文都南京”源远流长的受益者,又作为传承者为“文都南京”新前景带来了无限可能。

  (江南时报记者 张东海)

标签:南京;地铁;春联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