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江苏主要指标均实现恢复性快速增长
2021-03-26 09:35: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淡烟微雨、青麦孕穗,眼下正是鱼米之乡江苏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人勤春来早,万事日相催。生机与活力,不仅蕴藏在充满希望的田野和江河湖海间,更在这座孕育着逾8000万人的东部经济大省的重大项目开工工地上、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内、城乡商超里和外贸港口的码头货场澎湃涌动。

  来自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江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经济运行延续去年以来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态势,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均实现恢复性快速增长。

  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三月数据尚未出炉,但从1-2月经济运行趋势看,“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首个季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的实现已是“指日可待”的结果。在此趋势之下,我们正经历着怎样一幅“热气蒸腾”的图景,又打开了怎样的新局面?

  工业发展,创新投入使含金量跃升

  3月1日,对“出生”方才“两岁半”的南京秦淮硅巷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秦淮硅巷创新实验室成立,预示着这处城区产业创新“策源地”的发展,又收获了“新动能”。时间拨回两年半前,彼时正是这条硅巷,带着人们对老城区产业转型的无限期待落地,并成为南京在城内搭建的首条城市硅巷,旨在通过对老写字楼、老厂房和棚户区的改造,释放创新空间,使创新活力在技术、产业、人才和城区间流动。也是“依靠”秦淮硅巷的成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院、中关村天合成果转化南京分中心等项目“第一时间”便纷纷签约落户。两年半过去,创新实验室的“破土”,标志着将在此前已有的产业转型模式基础上“再寻增量”。“一个成熟的硅巷体系应该是空间+产业+生态,在继续挖掘科创空间、持续优化产业内涵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要全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这是赢在未来的关键。”白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仲金告诉记者,依托创新服务生态的优化,硅巷周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5研究所、8511所、5311工厂、金城集团和晨光集团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有了融合发展的“撬动点”。

  挑战“更高难度”的秦淮硅巷,不仅是南京老城区产业转型的生动案例,更是我省产业基础再造和现代产业体系长板锻造的缩影。而对于江苏这座经济大省来说,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全盘发力,更需扭住重点——这个“重点”,便是影响因子能传导至经济发展各产业、各关节的工业。

  就在南京努力为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产业赋能时,苏州也有了新动作。3月8日,作为现代信息社会“根基”的集成电路,再度走入大众视野。这一天,《2020年苏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不仅系统梳理了当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成效,更围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谋划布局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从南京、苏州再到全省,聚焦工业发展的动能转换,成为今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运行的显著亮点。在此过程中,制造企业研发投入“节节攀升”则进一步放大了创新引领重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令企业“吃下定心丸”、自愿增加研发投入的“根源”,还来自本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新政的出台,让制造研发企业发展底气更足,也令工业大省江苏迎来发展中的又一个“春天”——采访时,全球风电传动设备领军企业、连续6年稳坐全球行业第一的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张伶,便兴奋地表示,“2020年第四季度报表显示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约1.61亿元,2019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600余万元,这些都大大激励了我们在技术研究领域继续加大投入。”

  工业发展的含金量,在一遍遍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投入中,得以提升。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2%,较2019年同期增长22.9%,两年平均增长10.8%。同期,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56.0%,比2019年同期增长36.2%,两年平均增长更是达16.7%。

  项目投资,稳健增长令“后劲”积蓄

  3月24日的上午,连云港东海县如意情珍稀菌菇生产及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基地,全省714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以现场推进会的方式集中开工,总投资达1455亿元。

  “今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启动之年,‘三农’领域的投资建设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发展空间也更大。我们将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年活动’,用工业化思路抓‘三农’,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持续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推进会现场,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如是说。

  1455亿元,不仅关乎着“鱼米之乡”三农事业的发展,也同步关联着另外一个关键词的作用体现:投资。作为引领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年以来全省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上升势头显得更为“稳健”。而“稳健的发力”,主要仍源于作为投资重要依托的全省各级重大项目,逐一开张。

  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2月26日元宵节当天,同一个响亮的“声音”便在江苏各地响起——“战鼓擂动”之下,全省总投资达1.3万亿元的146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吹响了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十四五”众志成城、凝心聚力抓项目、谋发展的“冲锋号”。

  重大项目牵引着有效投资,更成为拉动全年乃至“十四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及完善发展结构、优化经济布局的关键。

  “这些重大项目既有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又有产业发展领域强弱项、锻长板项目,还有民生发展和生态环保项目,体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顺应了江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投资不仅仅聚焦眼下,“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要着力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调结构、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生态环保项目、重大民生项目,牵引有效投资、扩大有效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第一步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

  新的气象从何显现?时间回溯至今年3月13日,在省重大项目迈胜质子医疗产业化基地的施工现场,春雨绵绵。工地上,用于打地基作业的车辆来往不绝。被挖机“围垦”的建设用地,令人一时很难同“高大上”的产业集群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再过不久,这里便将被打造成为千亿级的高端医疗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而新气象,正是从投资“靶向”的选定中显露出来的。

  “质子治疗是肿瘤精准放射治疗的先进技术。目前,国内使用的质子放疗系统主要依赖进口。”迈胜医疗集团董事长田源介绍说,此次在苏州落户的迈胜质子医疗设备产业化基地一期项目总投资7.9亿元,项目投产后,可形成年产质子放疗系统15套规模,“国产化后,可实现高端放疗设备技术自主可控。”

  除将“目光”瞄向“技术自主可控”,位于连云港徐圩新区的省级重大项目连云港佳化环氧乙烷衍生产品项目还将发力点放在了“填补空白”上。佳化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许青炜预计,项目建成之后,产品将会利于填补国内特殊化学品领域的空白。

  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振奋人心;投资的未来,前景可期。数据为证——

  今年以来,我省投资恢复明显加快,重点领域投入快速增长。1-2月,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9%。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6.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5.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同比增幅则更达到70.9%。

  内需外贸,“双循环”构建促质态更优

  3月的江苏,生机盎然、春意正浓。水乡景致、田园风光、青瓦白墙,相映生趣。在这里,生态禀赋、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文旅资源,也催生了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文旅市场,是亟待深度开掘的内需“富矿”。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24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现场宣布,名为“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的文旅消费推广季将于3月27日启动,“活动目标带动3亿人次参与,推动旅游电商头部企业为我省输送游客量超3000万人次,进一步扩大‘水韵江苏’品牌影响力,助力打造令人向往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3亿人次”的目标,既顺应了今年以来全省“买买买”需求加快释放的趋势,也将促进长期消费的计划一并纳入“刺激发展”的盘中。需求和消费,共同影响着眼下我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

  事实上不只文旅业,对城镇化率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而言,扩大内需还与当前“消费的下沉”休戚相关。在扬州仪征,记者见到经营“兴旺百货”的汪丽梅。在仅有30平方米的门面房内,商品整齐排列在四周的货架上。如今,汪丽梅已更为强烈地感受到江苏乡镇零售业正发生的变革。她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大型超市走进乡镇,传统零售业被逐渐取代,越来越多小卖部慢慢退出了农村市场。而同期“进场”的,则是资本实力更加雄厚、服务功能更为多元的大型商超,以及苏宁易购等品牌县镇店。

  当商业模式与市场格局更替时,更大规模的消费需求也在被激发。仅一组数据,便能反映今年以来我省从乡村到城镇,内需市场体量扩容的速度——1-2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2.0亿元,同比增长41.8%,不仅“跑赢”去年、较国家今年1-2月社零总额的同比增速高出8个百分点,而且相比2019年同期也增长了9.6%。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同时,省内高端化、多元化、品牌化产品供给的能力同步提升。与此同时,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的江苏,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方面也收获了新成绩。

  数据显示,1-2月,我省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4063.9亿元,同比增长35.2%,占全省外贸总值55.8%,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占比持续上升,意味着江苏外贸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传统低端代工生产的贸易模式有所消解。

  转变“两头在外”,不止于低端代工的逐步退出,还需出口产品的不断优化。这一点,江苏今年以来亦有较大起色。

  1-2月,全省出口机电产品3092.7亿元,大幅增长44%。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出口集成电路318亿元,同比增长25.9%;笔记本电脑257.1亿元,增长64.3%;医疗仪器及器械29.1亿元,增长51%——更为高端的产品输出,无疑为我省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不断攀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得益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加快成型,身为外资大省的国际贸易含金量也进一步提升——

  1-2月,江苏货物进出口总额7282.3亿元,同比增长30.1%。即便相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同期,增幅也足有13.6%。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标签:工业发展;含金量;创新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