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员工准备好了吗?
2021-02-04 09:51: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为降低春运大潮与走亲访友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与安全隐患,1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 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等,让异地就业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春节。随着政策落地,企业和职场人也开始到了决策春节计划的关键时刻。基于此,智联招聘对“稳岗留工”进行调研。

  超2成企业已开展稳岗留工,企业规模越大占比越高

  作为用工主体,为确保员工安全和节后有序开工,企业有责任积极响应防疫政策。针对HR和企业管理者的调研显示,21%企业已落地“稳岗留工”政策,还有15.2%正在准备开展。同时,46%的企业并未设置相关政策,还有17.8%表示不清楚。

  从企业规模角度来看,规模越大的企业对政策的响应力度越高。政策落实情况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关系,规模在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仅有不到2成响应政策,1000人以上大型企业中已落地具体政策的企业占到26.7%。

  企业多数用“钱”留人,诚意满满

  从措施的具体实施手段来看,企业普遍采纳以“钱”留人的实惠方式,其中“发放慰问品或福利”占比最高,达53.4%,其次是“发放留岗红包(39%)”和“安排值班并提供高薪(34.9%)”。

  同时,在各地政府“暖心举措保障就地过年”的倡导下,企业也积极提供调休、发放防疫物资、组织员工内部活动等支持,给异地过年的员工提供多样化的保障。

  经济支持是刚需,8成企业期望得到政府现金补贴

  企业为“稳岗留工”支出了硬成本和软性的企业关怀。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单个企业的力量也依然微薄,在福利性政策落地的同时,自身也需要政府给到一定的支持,79.5%企业提出期待政府发放“稳岗留工”的现金补贴;41.3%期望得到社保减免、26.2%期望减税,以分担企业在“稳岗留工”政策上的资金压力。

  除经济支持外,23.3%的企业期望政府提供防疫物资,19.6%希望获得企业培训支持或补贴,还有10.4%对延长社保缴纳期限表示期待。

  近6成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已婚已育群体占比更高

  针对异地就业人员的调研数据显示,57.6%表示此次春节不返乡,26.7%坚持回家过年,还有15.7%未决定。

  家庭能否团聚是左右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的重要因素。据调研数据显示,与家人一同在工作地生活的受访者更倾向就地过年,占比为63.8%,高出“独自漂泊”群体10.8个百分点。其次,不同婚育状况受访者也呈现差异化,选择就地过年的群体占比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已婚已育(62.2%)、已婚未育(59.6%)、未婚有恋人(56.1%)和单身(51.9%)。

  因家乡防疫政策严格,农村人员就地过年占比超6成

  按照家乡所在地属性来看,来自农村的异地就业人员选择就地过年的占比达60.4%,排在第一位,城市(57.1%)与县城(52%)依次位居其后。农村是防疫重点区域,有着更为严格的防疫政策,因此春节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的人员占比也更高。

  黑龙江“返乡最难”,8成异地就业黑龙江人就地过年

  当地的风险等级直接决定了人员流动的活性。在当前疫情零星发散的几个省市中,家乡在黑龙江省的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比例最高,达80%,这一比例在同样处于疫情发展阶段的河北省与吉林省分别为66.2%、59.2%。

  就业地的政策则从另外一端约束着职场人,如北京、上海这类超大城市,防疫层次较高,政策制定的也更严谨,因此在这些城市工作的职场人返乡也更谨慎,担心节后返工受到影响。而且这类城市商业资源和文化活动丰富,配套的生活服务也相对便利,因此北京与上海的异地就业人员在当地过年比例较其他地区更高,均占到7成左右。

  维稳产业链,传统行业对“稳岗留工”政策反应最积极

  分行业来看,“稳岗留工”政策影响力较高的行业分别有能源/矿产/环保、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汽车/生产/加工/制造,表示因响应政策就地过年的受访者占比均超2成,位于其后的有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房地产/建筑业。以上行业多属于较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并曾在2020年疫情中面临复工复产难题。因此,为降低疫情带来的用工荒、复工难、供应链断裂等风险,2021年“稳岗留工”政策聚焦经济基本盘,向工业生产等传统行业从业者倾斜。

  在外过年不失温情,过半人员获得陪伴

  对于就地过年的异地就业人员来说,与物质条件一样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据调研数据显示,54.6%就地过年职场人计划与朋友、室友或家人一起过年;相较之下,独自度过的占比29.8%。此外,在工作地寻找短期兼职、灵活就业与锻炼身体、休息调整的受访者占比也均接近3成,上进人士的假期也成了充电和赚钱的好时机。

  交汇点记者 沈佳暄

标签:岗留工;企业规模;就业人员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