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在禄口街道第六届公益创投的支持下,江宁区益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CFNA中国裘皮工艺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禄口皮草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江宁区空港小学圆满举行。活动以“匠心传承·非遗焕新”为主题,通过“非遗研学+技艺展演+创意展示”的创新模式,特邀江宁区非遗传承人陈权、张晓建现场演绎“串刀”绝技,并集中呈现学生前期实践创作的皮草文创成果。
非遗研学先行
活动前期,江宁区益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空港小学学生走进禄口皮草文化交流中心,开展沉浸式研学实践。学生们在传承人指导下,亲历皮草制作全流程,并通过访谈非遗匠人、体验基础工艺,深入了解“串刀”技艺。研学结束后,学生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融合,创作出皮草发卡、国风胸针、耳饰等文创作品,并完成设计图稿绘制。
六百载匠心对话新时代
活动伊始,陈权与张晓建通过实物展示与动态演绎,向师生们生动诠释了禄口皮草“串刀”技艺的精髓。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串刀”技艺以独特的切割手法将毛皮拼接成柔软均匀的整皮,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朱元璋时期,承载着六百余年的匠作智慧。陈权老师手持刀具,现场演示了“串刀”工艺,动作行云流水,细节精准细腻;张晓建则讲述了皮草技艺在禄口的演变历程,从历史渊源到现代创新,展现了传统工艺的时代生命力。随后,两名学生代表化身宣讲员,向参加活动的师生声情并茂地讲解皮草历史文化内涵,让在场的师生们对皮草技艺有了更深切、全面的认识。
指尖流淌的文化传承
为深化学生们对非遗的理解,活动特别设置了皮草制作DIY体验区。在两位传承人及志愿者的指导下,师生们一起亲手制作发箍、发夹、发绳、耳环、胸针等配饰。现场布置的 “灵感墙” 张贴着学生画出的皮草配饰设计参考图,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独特图案。
传承之火,照亮未来
此次活动将皮草非遗引入校园,以技艺为媒,以体验为桥,结合设计创新、科普教育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拓展了“非遗+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跨学科融合,助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育非遗创新思维,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青春光彩,也为非遗传承与青少年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