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疼痛被看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科学认知与应对
2025-03-05 09:31:00  
1
听新闻

  作为妇科医生,我每天都会遇到许多被慢性盆腔痛、痛经或不孕困扰的女性。她们辗转多家医院,却常被诊断为“普通痛经”或“体质问题”,直到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才被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据统计,全球约10%的育龄女性患有此病,但平均诊断延迟长达7-10年。今天,我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这一“隐形杀手”。

  一、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是子宫腔内的一层组织,随月经周期增生、脱落形成月经。当这些内膜组织“逃逸”到子宫以外的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肠道等)异常生长,就会形成内异症。这些异位病灶同样受激素影响,周期性出血并引发炎症、粘连和疼痛,犹如体内埋下的“定时炸弹”。

  二、警惕这些信号!

  内异症的表现因人而异,但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

  1. 痛经进行性加重:经期下腹或腰骶部疼痛,随年龄增长愈发严重,甚至止痛药无效。慢性盆腔疼痛:非经期也可能出现下腹隐痛、性交痛或排便痛。

  2. 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

  3. 不孕:约30%-50%的患者面临生育困难。

  4. 特殊部位症状:

  肠道内异症:便血、腹泻或便秘;

  膀胱内异症:尿频、尿痛;

  肺部内异症:经期咳血(罕见但需警惕)。

  [1]误区提醒:

  “痛经是正常的,忍忍就过去了” → 剧烈痛经可能是疾病信号!

  “生完孩子就不痛了” → 部分患者产后症状反而加重。

  三、为什么会得内异症?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理论包括:

  1. 经血逆流:月经血经输卵管倒流入盆腔,内膜细胞在其他部位种植。

  2. 遗传因素:患者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增加7-10倍。

  3. 免疫异常:机体无法及时清除逆流的内膜细胞。

  4. 环境因素:二噁英等污染物可能诱发疾病。

  5. 其他机制:血管/淋巴转移、干细胞分化等。

  四、如何诊断? 确诊需要结合症状、体检与辅助检查:

  1.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判断盆腔结节或包块。

  2. 影像检查:

  超声(首选):可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

  MRI:对深部内异症更敏感。

  3. 血清标志物:CA125可能升高,但特异性低。

  4. 腹腔镜检查:确诊的“金标准”,可直观观察病灶并取活检。

  特别提醒:青少年患者容易被漏诊!若初潮后1-2年出现进行性痛经,应及时就医。

  [2] 五、科治疗:控制症状,保护生育力 治疗需根据年龄、症状、生育需求制定个体化方案,目标为:减轻疼痛,抑制疾病进展,促进生育,预防复发。

  1. 药物治疗 [3]

  (1) 中成药抗炎治疗(如康妇炎胶囊……)能够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促进炎症的消退。

  (2) 激素治疗:

  口服避孕药:一线选择,可抑制病灶活性;

  孕激素:改善疼痛,缩小病灶;

  GnRH-a:通过“假绝经”状态控制重症,需配合反向添加疗法。

  2.手术治疗 适用于药物无效、囊肿较大或不孕患者:

  腹腔镜手术:微创清除病灶,分离粘连,改善生育环境。

  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仅限无生育需求的重症患者)。

  3. 辅助生殖技术 合并不孕者可通过促排卵、人授精或试管婴儿提高妊娠率。

  六、自我管理与预防 虽然无法完全预防,但以下措施可降低风险:

  1. 定期体检:每年妇科检查+超声筛查。

  疼痛管理:

  经期避免剧烈运动;

  热敷下腹部缓解痉挛;

  练瑜伽、冥想等放松训练。

  2. 生活方式调整:

  减少高脂高糖饮食,增加ω-3脂肪酸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3次有氧运动);

  避免接触塑化剂等环境雌激素。

  3. 心理支持: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七、给患者的三句忠告

  疼痛不是你的错:这不是“忍一忍”的小毛病,而是需要规范治疗的慢性病。

  生育要规划:尽早完成生育计划,避免疾病进展影响妊娠。

  治疗需坚持:即使症状缓解,仍需定期随访防止复发。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无法根治,但通过早诊早治和长期管理,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症状、保护生育功能并维持正常生活。作为医生,我们期待更多女性抛开“羞耻感”,勇敢说出疼痛,让医为您撑起一片无痛的天空。

  (永州市中心医院妇科 阳珍英)

标签:药物治疗;子宫;痛经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