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感到身体疲劳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当感到疲惫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己“虚了!得赶紧补补!”。有趣的是,这种观念不仅仅只存在于普通人群中,甚至一些“郎中”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在遇到表现出疲劳症状的患者时,有时会直接开具补药处方,潜意识里把疲劳和“虚”划上等号了。
当然,当身体出现气血不足时,确实可能会引发疲乏、精神不振等症状。然而,导致疲劳的原因远不止这些。根据中医理论,身体的乏力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限于气血不足、肝郁不舒、痰湿内阻等。因此,要有效缓解疲劳,关键在于准确找出其根本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本文将从中医的视角出发,探讨造成疲劳的各种潜在原因,并为读者提供相应的调理建议和方法。
引起人体疲劳的常见因素
1、气血不足
人们常形容年轻人“血气方刚”。那么,到底什么是“气”和“血”呢?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结构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某种意义上,它们相当于人体的能量。《难经·八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血,循于脉中而流于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机体,使其茁壮成长。当气血不足时,人体各个部位等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应,则会出现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出虚汗、头晕心慌、面色憔悴等各种虚弱症状。
2、肝郁不舒
清代著名医学家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道:“肝属木,若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中医理论认为,肝脏作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与谋虑,喜条达而恶抑郁。当长期承受压力或情志不畅时,会导致肝失调达,肝气郁结,进而阻碍气血运行,引发一系列类似“虚”的症状,如胸闷不适,常常叹息、食欲不振、失眠、情绪低落以及性欲减退等。这种情况常见于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压力较大且容易生闷气的人群,通常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出现。而当这些不如意的心结打开之后,诸多“假虚”症状常常会随之缓解。
3、痰湿困阻
痰湿是一种由于体内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当人体内的水分无法正常运化时,便会聚集成湿,进而凝成痰,最终形成痰湿之邪。中医理论认为,湿性重浊且粘滞,容易阻遏气机。因此,当痰湿之邪在体内作祟时,会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头部感到沉重,仿佛被布包裹;身体困倦无力,四肢沉重,就像背负着千斤重担一般——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身重”。《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因于湿,首如裹。”
典型的痰湿体质者除了表现出上述的“身重”症状外,还常常伴有体型肥胖、困顿懒动、腹胀便溏、头晕胸闷、口腻痰多等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人群尽管并没有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工作,却常感觉到一种难以描述的疲惫与无力感。这种疲劳并非真正的体力透支所致,而是由于痰湿阻滞经络,使得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一种虚假性的疲劳状态。
中医药保健指导
根据中医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即补正气之不足;泻,即泻邪气之有余。找准病因,再分别从饮食、运动、情志调摄、穴位按摩和中药调理等方面进行调整与配合,可以有效帮助身体恢复平衡和谐状态。
1、气血不足之人,宜补虚
饮食调养:宜多吃具有补益气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红薯、小米、白扁豆、鹌鹑等;尽量少吃寒凉伤胃的食物。
推荐食疗方:红枣山药南瓜粥、黄芪童子鸡。
运动锻炼:宜选择柔和的传统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还可以采用提肛法锻炼以防治脏器下垂。
穴位保健:可常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
中药调理:治疗宜健脾补益、养血补虚,代表方剂:八珍汤、补中益气丸等。常用的中药:人参、党参、黄芪、当归、地黄、阿胶等。
2、肝郁不舒之人,宜疏肝。
饮食调养:宜选用具有芳香解郁功效的食物,如黄花菜、玫瑰花、百合、佛手等;尽量少吃羊肉、海鲜、火锅等辛辣燥热的食物,以免助长肝郁化火。
推荐食疗方:黄花菜瘦肉汤、解郁三花茶(玫瑰花、绿梅花和合欢花)。
情志调摄:长期肝郁不舒可诱发焦虑症、忧郁症等,故应及早干预。首先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情,多与人沟通交流。宜欣赏欢快的音乐,观赏喜剧的影视剧,以及轻松愉快的相声表演等。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放风筝,打羽毛球,散步等轻松愉快的有氧运动以放松心情,排解压力。
穴位保健:可常按摩合谷、太冲等穴位。
中药调理:治疗宜疏肝解郁。代表方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常用的中药:柴胡、香附、郁金、枳壳等。
3、痰湿困阻之人,宜祛湿化痰
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仁米、茯苓、山楂、陈皮、荷叶、白萝卜等;尽量减少油腻、甜食和生冷食物的摄入。
推荐食疗方:荷叶粥、冬瓜海带薏米排骨汤。
运动锻炼:俗话说:“肥人多痰湿”。痰湿体质的人群,多数都有体重超标的困扰。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打羽毛球、健身操等,长期坚持锻炼,促进新陈代谢,以减脂“轻身”。
穴位保健:可常按摩阴陵泉、丰隆等穴位。
中药调理:治疗宜祛湿化痰。代表方剂:二陈汤、五苓散等。常用中药:茯苓、薏苡仁、半夏、陈皮、泽泻等。
肝郁不舒和痰湿阻滞都属于中医学“实证”的范畴。根据中医理论“实则泻之”原则,治疗应当“泻其有余”,即排除体内多余的邪气或病理产物。如果不分虚实、盲目服用人参、鹿茸等补品,可能会加重体内的气滞和痰湿状况,使身体感到更加沉重不适。
俗话说得好:“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皆如砒霜。”所以,累和虚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随意进补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精准找到疲劳的根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地缓解疲劳,恢复身心的健康与活力。(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明红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