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团队跨越江苏省四市实地调研,追寻土壤里的红色记忆
2025-02-26 14:12:00  
1
听新闻

  2025年1月10日至2月25日,苏州科技大机械院“赤土躬行,实践探真”社会实践团开展为期47天的红色社会实践。历经寒冬岁的考察调研,队员们重走红色征途,追寻土壤中的红色记忆,探寻土壤中的奥秘所在。

  据悉,调研团队分为六队,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有四个队伍,深入常州,南通,扬州,南京四地开展实地考察,第二部分负责专家线上咨询,第三部分则进行农户访谈与问卷调查。

  农业生态之旅,探寻土壤奥秘

  在南京,调研一队选取水稻田、小麦田和蔬菜种植区作为采样点,采集表层土壤样本,并结合地形图和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发现,土壤类型与农作物种植密切相关,气候和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影响。常州调研二队采用网格化采样方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确保采样覆盖均匀。通过对土壤样本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分析,评估了土壤肥力对作物种植的影响。

图为二队成员在菜地调研对常州土壤取样。杨天舟 供图

  扬州调研三队则聚焦农田和水产养殖区域,采集土壤和水样,并结合实地考察,分析了土壤和水质对农业和水产养殖的综合影响。南通调研四队针对黄棕壤和盐土区域,采用分层采样方法,重点研究了盐土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土壤数据和作物生长状况,提出了适应性种植策略。

图为三队成员在菜地实地感受土壤。杨濠屹 供图

  通过实践,团队深入调查了江苏省土壤健康状况,掌握了土壤检测、数据分析及改良技术,提升了实践能力。

  最后,调研组对采集最多的黄棕壤样本进行了详细的土壤检测分析。首先,对土壤样本进行初步处理,去除杂质并风干。随后,使用简易土壤检测具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要养分含量(氮、磷、钾)。通过对比不同采样点的土壤检测结果,我们分析了土壤肥力状况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这些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依据,帮助优化施肥方案和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图为黄棕壤检测结果部分表格。罗皓骏 供图

  线上专家咨询,开启对话交流

  调研队成员与农业专家中国海洋大玺教授开展线上交流。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要表现为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和化肥过量使用等问题。据农业农村部最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

  专家强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我们必须建立土壤污染预警机制,加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实施分类管理、分级防控,以有效遏制土壤污染趋势,充分保障农作物品质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图为团队成员线上与专家进行交流。罗皓骏 供图

  农户实地访谈,助推乡村振兴

  在农村走访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大部分农户对土壤健康具有一定的感性认,尤其是老一辈农民凭借多年的耕作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以及作物的生长状况,初步判断土壤的肥力情况。然而,这种经验性认缺乏科依据,许多农户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专业指标了解有限,科改善土壤健康的能力亟待提升。

  一位70多岁的农民在采访中回忆道:“以前我们种地,完全是‘看天吃饭’,土壤好不好,用手一捏就能道。现在虽然有了化肥,但地越来越‘馋’,不用化肥就不长庄稼。”这番话反映了传统耕作方式与现代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尽管老一辈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仅凭经验已难以满足土壤健康管理的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对当地老人开展问卷调查。龚政 供图

  此次深入调研实践,调研组不仅对革命老区的土壤状况有了深入了解,更在红色沃土上锤炼了土壤检测、数据分析及改良技术,使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面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挑战,我们以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指引,积极并应用精准施肥、有机肥使用及豆科植物种植等先进技术,为农业实践筑牢根基。这些在红色热土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将为我们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守护革命老区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让红色基因在绿色发展中永续传承。

标签:农业生态;土壤;调研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