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进对镇江丰富历史文化的了解,发挥外语学科特长,传播好、弘扬好镇江本地文化,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语筑文化实践团队前往景区西津渡景区开展“走进西津古渡,讲述镇江历史”寒假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实践团先后参观了西津渡码头遗址、唐宋时期的青石街道、救生会、昭关石塔、英国领事馆遗址和镇江博物馆。
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一片小小的街区里,蕴含着38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3处国家级、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走在这里的石板路上,虽然经过修缮,但每一寸土地,每一幢房屋,都仿佛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在西津渡的地下,可以一眼看千年。从唐朝以前,一直到明清时期的路面层层叠叠,如同历史的厚重印记,承载着过去的繁华与沧桑。这里不仅是镇江的历史见证者,更是李白、苏轼等文学巨匠候船登岸、留下诗篇的地方。
西津渡并非仅有历史的痕迹,更是文化的传承。38处文物保护单位中,昭关石塔是一颗璀璨明珠。这座罕见的元代喇嘛塔,石构建成,高4.69米,不仅渲染佛家教义,更具有风水塔的寓意。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西津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西津渡旁的救生会旧址,则承载着人道主义的光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救生组织,成立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西津渡观音阁创立“京口救生会”。2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无数生命在这里得以拯救。
西津渡一带的第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在镇江辟为通商口岸后,英国于1864年在云台山上建立领事馆。然而,1888年因洋捕殴毙华人,愤怒的群众焚毁了领事馆。清政府为缓和局势,于1889年偿款重建,至今所存的建筑即为当时重建的遗址。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西津渡的历史文化,实践团充分发挥外语学科特长,精心制作了双语宣传视频。在制作过程中,成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撰写中英双语脚本,将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有的负责拍摄素材,从不同角度捕捉西津渡的美景和历史遗迹的细节;有的负责视频剪辑和后期制作,为视频添加字幕、配乐,使其更具观赏性,让更多人认识西津渡,了解镇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