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大运河在新时代实现生态、文化和经济的协同发展,让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江苏大学流体中心“运河绿脉守护”实践团队开展了“守护运河生态,践行绿色使命”主题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通过线上参展、文献研读和问卷收集展开调研,旨在为运河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献计献策。
一、线上参展,读懂运河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科技让大运河的历史古迹“活起来”,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团队借助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公众号的线上展览功能,参观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公众号“线上展览功能”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纷纷表示犹如身临其境般,真切感受到了运河的千年古韵,大家就运河的历史文化及未来发展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此次线上参展不仅深入了解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还看到了现代科技在运河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一伟大文化遗产的敬畏与自豪。
团队成员线上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并展开讨论交流
二、文献研读,洞察生态
1.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现状
在对京杭大运河有了初步认识后,团队通过查阅有关大运河江苏段生态保护的文献资料,调研大运河江苏段的生态保护现状。
据了解,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是通航里程最长、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航段,其水质情况高于平均水平,相对较好。但该段水体自净能力差,2010年运河水质多为V-劣V类。近年来重视生态环境治理,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环境显著改善,总体水质达到Ⅲ-Ⅳ类标准。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阅读丰富的文献资料总结出大运河江苏段的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受经济基础、自然禀赋等条件影响。环境保护总体上仍处“各自为战”的状态,区域统筹协调和联防联控能力仍需加强。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运河沿线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航运及农业面源污染问是题突出、部分河段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未来应在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持续发力。
生态环境风险问题突出:江苏段日均通过船舶8000艘次,航运水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同时存在极大的船舶突发污染事件风险。航运污染防治体系仍需完善,同时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三、问卷调查,倾听民意
为深入了解公众对京杭大运河生态保护的认知、态度及期望,团队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了线上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15份,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以年轻人和学生为主,居住在大运河沿线地区的人群占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的代表性,但也反映出年轻一代和沿线居民对大运河事务的积极参与。
公众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但不同年龄、职业群体之间存在差异,部分人群对大运河的认知仍有待加深;大运河面临的生态问题受到公众广泛关注,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但实际参与生态保护活动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需探索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文化产业和水资源利用是公众关注的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具有潜力但需谨慎平衡经济与生态关系;公众对现有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效果总体评价较好,但仍有改进空间。
问卷调查部分统计结果展示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团队参观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线上展览,近距离感受了千年古韵;阅读有关运河生态的文献资料后,总结出了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生态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民意,给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和管理建议。
团队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也呼吁广大青年为祖国绿色生态发展贡献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