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华北明珠。站在雄安雄县的白洋淀大堤放眼望去,水面开阔波光粼粼,大片芦苇荡犹如跃出水面的绿野。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对调节华北地区气候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上世纪的过度开发,养鱼、种藕大量抛洒饵料、农药,导致水环境质量日益下降,“酱油色”的湖水和扑鼻而来的怪味都表明,“华北之肾”出现了病变。
今年4月,中交一航局承接了环白洋淀近1000亩淀区的环水体治理项目。然而,首次面对大面积的水治理项目,在钢筋水泥间游刃有余的项目总工张涛,看向这片水域时也连连挠头。
原来,项目部面对的不仅仅是眼下的污水处理,更要解决长远的保护问题。此时,项目部几个年轻人举起了手,一支联合突击队离开城市,开赴湖面上的战场。
治理先要从根源入手。先前由于工农业用水量急剧增加等原因,河流水量减少,再加之周边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向河道里倾倒垃圾。让流入淀区的水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为了源头活水的洁净,经验丰富的牟三兴和任一龙带着新入职的小伙郭洋波登上了小艇,和工人共同清理河道。污水浓烈的气味让大家难以接受,几人便多戴几层口罩充当“防毒面具”。接续不断的奋战,大家从河道中清除出1.5万立方米的垃圾。
水体好起来,但是大家明白,人的提升是治理的关键,治病不如防病,避免二次污染才能持续守护一汪净水。为此大家在河流边、湿地旁还安装了隔离网和防护栏,最大限度阻隔人为污染。郭洋波还到附近的村庄,和村支部一起宣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知识。
“客观环境对人的思维会产生影响,看到平平无奇的河道有了垃圾,其他人也会觉得扔些垃圾无伤大雅,这就是‘破窗效应’。如果能把这里打造成一片水上花园,这样的情况会有所改善。”几人讨论过后,决定和村里共同美化临水环境。几人挑选了荷花、芦苇、蒲棒等植物,在村内的协助下,打造出一片生态水岸,芦芽吐翠,红莲绿苇,改变的不仅仅是村民的思想,更同步提高淀中村的环境质量,吸引更多游客泛舟旅游,增加了村内的旅游收入。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要求,就是我们矢志不渝践行的目标。”几人站在船头,看着雄安大地的碧水清波,面露喜色。(蔡昭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