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里的江南⑫|见人见物见生活,共绘非遗“新图景”
2024-07-11 21:0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月明  
1
听新闻


见人见物见生活,共绘非遗“新图景”

  非遗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人民是非遗的持有者、传承者和受益者。“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更要见精神。”在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看来,江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基础厚实、梯次合理、传承有序,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丰硕。匠人们为古老技艺赋予当代审美内涵,实现有技在手、致富不愁,云端可观、人民共享。

深圳文博会上的“冰蓝梅纹天球瓶”瓷绣

 

  传承续“青春”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传承和传播非遗的生力军,“国潮风”的兴起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得到进一步释放。

  前不久,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上,一款名为“冰蓝梅纹天球瓶”的瓷绣引得观众驻足,作品出自苏绣非遗传承人、弥惟文化创办人张雪。作为85后姑苏“绣郎”,张雪发掘刺绣的当代发展与创新,利用织物刺绣的柔软精细来中和瓷器的厚重质感,形成“瓷绣”新艺术品文化。“苏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绣品形式,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张雪说。

  漫长的渔猎文明、独特的农耕文化、优美的生态风情孕育出江苏非遗——兴化水车。在第十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上,各类金奖作品以“年轻态”方式完成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我们从中国造物文化与机械结构切入,结合灯具使用场景,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转译研究。”《光昇》设计者、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学生吴冬玥告诉记者,《光昇》延续传统水车原理,加入电子控制,将传统水车的手部操纵演化为一个把手装置,上下齿轮带动传送带运动,通过转动灯光,实现一层一层点亮流水氛围灯与阅读射灯的美妙体验。

  非遗滚灯起源江浙一带,以其任意旋转而烛火不灭得名,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宋朝。“灵感源自非遗滚灯中的三轴稳定结构与现代手机支架稳定器中的平衡结构,重点解决传统落地灯灯光方向单一的问题。”据《熻煜》设计者袁艺玮介绍,作品将文化与器物结合,实现技术与人文和谐。

  目前,江苏已建成各类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示范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65个,非遗研究基地65个,中国非遗传承人研究培训计划实施院校9个。“学校是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全省各校依托学校和地区特色,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开设非遗课程,非遗传承在校园已蔚然成风。”赵彦国坦言,早在2014年,当时的江苏省文化厅就公布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单,南京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14个院校入选,南京市秦淮区有30所学校(幼儿园)获得秦淮区“非遗特色校园”称号,其中武定新村小学是“秦淮灯彩”宣传展示基地。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活态载体,是保护工作得以持续有效进行的根本性保障。对传承人应设立专门的扶助与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军和传承作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非遗保护工作不仅要给老年传承人以资助,更要鼓励青少年和有一定技艺基础的中青年拜师学艺,对学习效果显著、成果突出的继承人给予奖励。

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非遗集市

 

  产业“绘”田园

  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位于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的马庄村,曾是一座煤灰弥漫的小村庄,如今变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这一切离不开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的加持。

  以传承续薪火、以创新添活力。从小看奶奶王秀英做香包长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歌尧告诉记者,马庄村正走着一条守正创新的传承路。“2022年,腾讯文娱公司联系我们做86版《西游记》女儿国国王相关的莲花荷包,并在游戏人物甄姬的女儿国皮肤中佩戴,上面的刺绣由姚建萍团队完成,我们则运用‘明暗缲针’技法,将绣好的布缝制成莲花荷包的样式。”孙歌尧说,今年将与健达巧克力合作,在包装上印香包样式,还可以扫码观看视频学习。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孙歌尧和奶奶设计制作“石榴香包”的灵感来源,她们还将其带去深圳文博会参展。不断创新、简约秀丽、适于生活场景的香包,让孙歌尧创办的徐州针棒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值持续翻番,去年达到800万元。

  “村里成立了民俗文化手工艺合作社,2023年,马庄香包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香包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今年二季度,马庄村“针棒香包”订单量达到50万只,谈及此,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侠喜笑颜开,村民们通过“小香包”得到“大实惠”,提升整体精神风貌和收入水平。

  2023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预计到2025年,江苏省将建成各类非遗工坊100个。更多人在家门口就捧起“金饭碗”,截至目前,全省各地设立市级以及县(市、区)级非遗工坊共563个,带动就业人数12万人,去年实现销售额425亿元。

  一壶雨花茶,道尽金陵绿。雨花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98年出生的陈盛峰对未来充满信心。目前,雨花茶制作技艺省市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共16人,从业茶农达3万人,相关产品年总产值达10亿元。“2023年,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盛峰茶业有限公司自筹200余万元,打造雨花茶文化园项目,包含雨花茶文化展示馆、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传习所、雨花茶非遗工坊、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将非遗活态传承落到实处、做到基层,成为革命老区溧水区红色文化的新景点。”陈盛峰说。

非遗徐州香包传承人孙歌尧在教小朋友制作香包

 

  “非遗+”成风景

  串珠成链走入生活空间

  邂逅金石传拓艺术之妙、体验绒花制作技艺之巧……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京明孝陵景区内,一场夏季“非遗进景区”展演活动精彩上演。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江苏13个设区市汇聚巧思,通过省市联动,打造“一市一品牌”特色活动,让市民游客赶一场酣畅淋漓的“非遗大集”。南京“宁购非遗 焕彩生活”购物季、无锡“梁溪非遗·老字号美食节”、苏州“非一般的市集”非遗消费品牌展销……“市集游”遍布烟火气,“互动式”拓宽新空间,江苏各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带来全新独特的“非遗+”体验。

  2021年,江苏首倡“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创新理念,在保护、传承、弘扬非遗资源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限制,在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非遗展陈、展示、展演及体验活动。

  暑期来临,作为全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众多市民游客的夜游消暑地,人们近距离感受金陵竹刻、剪纸、布艺、绳结、团扇等项目,品味射箭、投壶、包粽子、做香囊的乐趣。

  从“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到“水韵江苏”非遗精品旅游路线,江苏非遗“串珠成链”,走进文博场馆、走进学校社区,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近年来,江苏省非遗中心与学校合作联动,创新开展‘水韵江苏精彩非遗’系列活动,组织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走进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外国语学校、宁海中学等多所学校课堂。5月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期间,我们组织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省级非遗项目走进江宁区龙都小学,受到学校和孩子们的欢迎。”赵彦国告诉记者,龙都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他们把省级非遗项目麻雀蹦(龙都娃娃鼓)融入课堂,成立“娃娃鼓”团,编写系列鼓乐校本教材《龙腾鼓乐》。送非遗项目进龙都小学,是实现非遗与乡镇学校教育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

  “江苏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旅游产品等,是推动非遗与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益举措。”贺云翱说。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腾讯手游中86版《西游记》女儿国国王佩戴的“莲花荷包”

标签:代表性传承;遗保护传承;传承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