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旅·走进国家一级博物馆⑥|来这里,读懂“盐与城”的历史交融
2024-06-05 21:4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杨爽  
1
听新闻


来这里,读懂“盐与城”的历史交融

  截至去年底,江苏省博物馆总数355家,包括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70家。在近日正式公布的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里,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以下简称中盐博)成功上榜。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中盐博(盐博)是如何脱颖而出的?“以文化浸润美好生活,为城市发展提供优质文化滋养”,大抵就是它给出的答案。

  中盐博(盐博)较为特殊,它下辖两个馆区(中国海盐博物馆和盐城市博物馆)、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陆公祠)。“有特色、有创新、有发展、有突破、有亮点。”对于展馆的建设发展,馆长朱海燕从五大方面向记者作了详细介绍。

  博物馆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人类文明的生动故事。中盐博(盐博)藏品总量2123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29件(套)。为了让文物会“说话”,中盐博(盐博)通过七大常设陈列,从中国海盐历史文明、地方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民俗非遗等维度,讲述盐城21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和文明史。“溯源盐城文脉传承与地域文化,解读城市记忆与民族精神,我们以系统完整的展览体系,实现了在博物馆里读‘盐与城’。”朱海燕说道。

  到博物馆“刷展”,已成为盐城人的文化新时尚。其中原因,要归结于中盐博(盐博)有特色的陈列展览、有亮点的跨界联动。除了向公众展示馆藏资源外,如何进一步深挖文化富矿,使博物馆的“外墙”无限延伸,中盐博(盐博)正在不断尝试与实践。

  “‘飞天神韵 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玉见礼仪——良渚文明的精髓’‘邂逅穆夏——穆夏艺术收藏特展’‘铁马鸿雁 塞上风来——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等原创展览,是我们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机构联合举办的。”谈及该馆积极探索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新路径,陈列展览部主任黄明慧介绍,“为了让场馆有‘看’头,更有‘逛’头,我们与盐城市各大文化场馆、学校、企业、景区跨界合作,打造了‘盐城盐’系列文创产品,开发了‘Citywalk’漫步建军路、非遗市集活动、‘溯盐求源 渎州问物’公众考古系列活动等。”

  “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评估细则中,学术研究是考核内容之一。近年来,中盐博(盐博)新增珍贵文物128件(套);实施“20000+”藏品数字智能应用与展示工程;建设陶瓷器修复实验室;推进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工作;定期开展“文博鉴微”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此外,出版《海盐华章》及AR绘本《海盐传奇》;牵头18个城市31家单位成立全国盐文化场馆联盟;推出中国盐盟数字平台及VR数字游戏;编辑出版《惟盐以成——全国盐文化场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征集编撰《中国盐文物——馆藏文物精品集》;主办“人类文明视域下的盐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到了文保科研有发展,学术研究有突破。

  依托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中盐博(盐博)不断探索社会教育新路径,解锁文博新玩法,并屡获殊荣。朱海燕表示:“通过坚持分众式、体验式、拓展式教育,中盐博(盐博)构建起‘润物无声,美在其中’的多维度社教体系。”

  中盐博馆区形成了“七大系列”“两大品牌”社教体系。其中,“盐咸梦甜——村镇里的博物馆课”被评为“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十佳案例”,荣获“江苏省博物馆教育推介项目”,被列为“2022年社科普及示范基地专项资助项目”。

  盐博馆区则建立了“五大主题”“四大品牌”。其中,“盐引疑云”探秘游荣获江苏省2023年度第二季博物知旅优秀活动案例。“考古课堂”系列、“寻盐记”研学游、“夜韵盐博”情境游等活动,深受年轻人与孩子们喜爱。

  “近三年来,中盐博(盐博)接待观众424万人次,举办临时展览51场,开展教育活动911场;注册志愿者1500余人;媒体报道2000余篇;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23项,专利8项;编辑出版学术专著、科普读物等17部。”朱海燕用一连串数字向记者展示中盐博(盐博)所付出的努力。对于未来的发展,她信心满满:“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让我们备受鼓舞,博物馆将继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新方法,努力开启盐城博物馆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贡献文博力量!”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标签:博物馆;海盐;江苏省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