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3 谱写文化新篇章|数智赋能,让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4-01-16 22:2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数智赋能,让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新闻事件】

  2023年9月22日,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邀请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等相关部门和高校专家及省内企业代表,召开“大模型企业家座谈会”。会上,思必驰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与南京文投集团合作发布了全国首个文博大模型,并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提供完整的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

  过去一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速赋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文化建设,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记者观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点任务和路线图。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 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全省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基本贯通,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基本完成,江苏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江苏近年来全面展开文旅领域数字化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数字文旅产品服务供给。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中,江苏有3项入选。江苏省文化馆“江苏公共文化云运营推广”案例中,用户通过“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可以看到在线直播、资源鉴赏、慕课学习等多元板块的公共服务产品,获取对应直录播资源、优质视频资源、学才艺公益课程等文化服务。平台自上线以来,截至2023年9月底,累计服务人次超8.6亿。

  文化资源数字化是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基础支撑。江苏历史悠久,文脉源远流长,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2019年正式启动的《江苏文库》数字化工作,截至2023年11月已完成726册图书数字化工作,其中包含影印本557册、排印本169册。凤凰传媒数字化中心副主任蔡立说:“数字化不仅能对古籍进行高效、永久的保存,通过数字版,用户还可以方便地在线阅读,并能对数据库内容开展多维度检索,从而更好地研究、利用典籍。”

  《意见》鼓励和支持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领域的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工业是文化数字化的一方主要战场,立足数字化,影视工业化发展动能强劲。2023年大年初一,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后热度和口碑持续走高。影片中“腾挪漂移”的视觉特效,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未来新品”让人目不暇接。徐工集团基于高寒、高热、高海拔等复杂的应用场景,围绕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研发的数十项创新成果成功运用于影片,无人驾驶和新能源设备占总体设备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超级装备的参与保障了超极限的拍摄质量,彰显着工业装备在文化数字化领域的“大力出奇迹”。


  【江南聚焦】

  2023年11月,省政府印发省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示范,支持运用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赋能重构文旅等行业,到2030年,建设50个以上开放应用场景。江苏人工智能大会是我省人工智能领域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力强的会议之一。在去年年底举办的第六届大会上,本报记者采访了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他表示:“人工智能与产业更加紧密地结合,才会在江苏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遗产通过数智赋能,延长了生命周期。2023年10月,本报推出四期《西安苏州“双城记”》新闻行动特别报道,实地探访西安、苏州,图文并茂呈现两城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辟的新空间与新路径。

  由西安交大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著名雕塑艺术家贾濯非领衔的三维造型艺术现代技术应用研究团队,先后组织开展了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山西晋城青莲寺、唐昭陵六骏石刻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工作。贾濯非告诉记者:“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为离散文物碎片信息超现实聚合的信息完整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让我们有机会逆向探寻、感知这些文物本有的文化风貌。”

  在苏州,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于国内首次提出并创新实施了“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将古城的各类传统民居建筑看作构成古城结构的“基本细胞”,以街坊为单元,对建筑主体和环境信息开展的专项调查,目前已基本完成了27个街坊和20处文保单位的现场信息采集,形成初步成果。相关数据成果已实现在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与“姑苏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的展示和应用。

  文旅与数字碰撞,打通了传统文旅场景升级的“新脉络”,让人们在数字时代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023年9月,全国首创的全场景数字艺术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和培育项目名单。早在当年3月,本报刊发《乘科技之风 “数字方舟”在苏州湾正式起航》,直击该馆正式开放的现场,记录一场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跨时空之旅,史前岩画中的神秘图案在这里“活”起来,AR技术让人瞬间置身苏州退思园经典场景。

  长江、大运河元素随处可见,一批优秀文化建设成果不约而同地聚焦两大国家文化公园IP。《场景不断“上新”,数智未来照进现实》报道中提到,游客在南京软博会体验南京长江大桥首个元宇宙体验产品“云游长江大桥”的场景。720度视角中,桥头堡、塔楼、远方建筑及桥下景观生动又清晰。跟随操作前行,在玉兰花灯、栏杆浮雕等处会触发相应位置的科普弹窗,特色建筑工人NPC也会热情讲述大桥的历史文化。

  《江苏元素闪耀第四届长三角文博会》一文中,记者来到“大运河元宇宙空间”,四周都被超高大屏与地面镜面所“包围”,观众只需操控空间中心的木制“船舵”,就可自由切换场景、驾驶画舫、控制天气。该空间采用了AI数字建模技术,高精度复刻大运河沿线6省2市文化遗产点段。元宇宙技术的加持,让每一位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运河的雄浑与豪迈。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标签: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国家文化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