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开幕
聚焦数字创新,共话行业发展
2023-11-08 23:4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月明  
1
听新闻


聚焦数字创新,共话行业发展

2023年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开幕

  在数字化浪潮下,推动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一道重要时代命题。11月7日,以“美好焕新·预见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南京市高淳区举办。百余位来自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政府、高校的嘉宾共聚一堂,围绕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之路,深入交流,共话未来。

  江苏省副省长徐缨,南京市市长陈之常,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文利,新华网党委书记、董事长储学军,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省文旅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共同启动开幕式。

  聚焦开幕式现场

  共话文博行业发展

  陈之常致辞表示,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统筹推进场馆建设、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各项工作,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读懂一座城市从博物馆开始,下一步,南京将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批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博场馆,创新推动博物馆事业以文化传播、文明传承、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具有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

  罗文利指出,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越来越多的中国博物馆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当前,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为世界各国博物馆发展带来新的良好机遇。希望以此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各方优势,推动更多的博物馆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推动各国文明对话、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储学军表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未来,新华网要凝聚多元力量,跨域传播优秀传统中国文化,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紧盯数字化发展趋势,巧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达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俞锋介绍说,依托深厚的办学底蕴和坚实的学科基础,南艺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学院,成为全国较早系统化布局博物馆学科建设的高校之一。未来,南艺期待与全球更多文博合作伙伴携手同行,共同探索博物馆事业国际合作新机制,为建设博物馆这座大学校添砖加瓦。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雅尼克·林茨就数字技术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影响发表观点。

  随后,现场发布《全球博物馆学信息(资源)中心研究报告》,同步启动“全球博物馆创新指数发布计划”,举行“国际博物馆数字文化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文明之光——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博物馆合作计划项目启动仪式。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管委会副主席段勇等嘉宾,聚焦数字化浪潮下文博行业发展趋势,围绕“数智技术赋能博物馆发展”“数字故宫的探索与展望”等做主题分享。

  圆桌对话环节,参会嘉宾围绕“博物馆如何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美术馆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议题,积极为文博行业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高校与文博携手

  助推博物馆数字文化创新

  博物馆是重现往昔辉煌的艺术殿堂,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数字化技艺踏浪而来,智能化创造躬身入局,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南京艺术学院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培养了大量非遗人才、设计人才、美术人才,承担了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等重大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设立了诸多与数字化相关的专业和学科。近日,在鼓楼区政府支持下,创立了‘南京艺术学院跨学科产教融合中心’,聚焦数字图像、数字视觉、数字声音、数字制造,打造集设计、制作、传播的一体化平台。”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在会后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2018年,该校承办了“首届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并趁此契机成立了新的二级学院——国际博物馆学院,是全国第一个专门的博物馆学院。“我们与国内外博物馆学界构建紧密联系,调动人才、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及博物馆协同资源整合,助力中国博物馆长远发展。今天揭牌的‘国际博物馆数字文化创新中心’是新的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张凌浩说。

  俞锋认为,南艺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应通过高等艺术教育,主动担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通过加强博物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博物馆界紧密结合,让文物活化“焕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

  “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筹办2023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邀请海内外近一百多位博物馆馆长参会,形成博物馆界与学术界有机合作机制,使我们对文物的储藏、研究、宣传、再设计等形成有机整体,让适应时代审美的文物形象更好地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据俞锋介绍,南京艺术学院开设了文物保护与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经过十多年探索,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模式,与各文物机构、非遗机构广泛合作,学生们深受社会欢迎。未来,将与国内外博物馆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博人才的需求。

  南京博物院长期展现中外艺术的兼容并蓄,聆听多元文明的对话发展。副院长王奇志告诉记者,从内容上看,南京博物院在欧洲举办巡回展,在国内策划系列“对比展”,早在十年前就推出“南京爱丁堡双城记”,结合交互数字内容,探究比较两座文化名城建筑和城市发展历程,发掘文化的相似与差异。2020年,“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汉代文明的故事”展览将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放置同一空间展示,在丧葬制度、日常生活、政治军事等方面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文化认知。由已知看未知,中国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国外文明,今年5月18日举办的“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也是该理念的延续。

  从手段上看,数字技术更新迭代让文博场馆越来越受年轻观众的喜爱。数据显示,到南博参观的观众,20-39岁之间的占近70%。AR、VR、裸眼3D屏幕等新技术应用,让观众走到文物跟前就可以“触摸”背后的故事。“可及性”是博物馆一大考量,即观众能否以容易的方式接收文物知识,好的博物馆应该障碍越少越好,力求构建观众与文物之间便捷的桥梁。

  本届论坛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网、新华通讯社江苏分社、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政府、新华网客户端、新华网江苏公司、南艺国际博物馆学院联合承办。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标签: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