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稻田
2023-11-06 21:1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志石  
1
听新闻

  外孙女吵着要我带她去稻田拍照片。我说:“为什么?”

  她懵懵懂懂,张着嘴,半天没说话,过了好一会儿,并不理解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我点点头,“这几天天气很好,秋高气爽的,那就礼拜天去吧。”

  我理解学校的做法,它是一种感情的给予,跟孩子一起做好这份作业也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那是一个礼拜天的上午,我和外孙女骑着电瓶车带着郊游的心情来到了一家生态农场。离我家2公里左右的路程,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但要不是老师布置作业,我怎么也想不到带孩子来这里。

  我们在足足有两三百亩的一块稻田旁停下。稻子熟了,远看稻田黄澄澄的金灿灿的,好像撒了一地金子。稻穗下面还留有几片绿叶衬托着,那满含成熟的“稻姑娘”如怀春少女羞答答,那独特的风景惹人激动不已。

  我的心情好极了,“金黄稻芒招风舞,秋色田野动人心”的诗句顿时在我脑海里响起。

  路过的农民兄弟一路上有说有笑。我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正如诗里所说,“稔熟飘香涌浪,丰收喜悦弹冠。”一位戴着草帽手拿镰刀的农场工人说,“今年稻子估产要超过去年。”他们几个一路走,一路爽朗笑声不断。

  来到这里,平日里很少接触庄稼的外孙女开始怔了一下,短促地呼了一口气,惊奇得像半截木头般愣愣地杵在那儿。

  我想,学生对农业这么生疏,正是学校开展这个活动的用意所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外孙女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将这样的诗句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并不真正懂得它的含义,真正的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不要说孩子,就是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成年人也一样,从开始的不懂,然后努力去尝试理解,渐渐知道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之后很长时间也未必真的懂得。

  与稻田拍照片,也不是以稻田做背景,孩子站在那里,手机举起来“咔嚓”一声就完事了。

  我让外孙女走进稻田。她眯起的眼像一只慵懒的猫,露出了随性又感觉危险的表情。

  我说,不要怕,不要怕弄脏鞋子和衣服。

  她微微地点头,还是不愿意走到稻田的中间。我拉着她的小手一起进入稻田。我捧起几根稻穗的头闻起来,对她说:“你也闻闻香不香!”

  她没有回答我,显然是没有感觉。因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与稻穗亲密接触,心情不免有点紧张。这时,我没和她说话。几分钟后,她把毛剌剌的稻穗贴在鼻子上,“闻到了,闻到了,真的很香。”她像在梦中被惊醒似的,目光仿佛刚从遥远的地方摸索回来。

  场长杜长泉带我们去参观他自筹资金花了2500万元建成的“农耕文化馆”。这是给孩子们打造的最好的植物课堂。

  这不光是孩子们受教育的天堂,也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脱离了农村的年轻人的受教育的场所。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自己也曾经当过农民,虽然干农活的时间不长,但对农村特别有感情。我知道,农耕最符合自然,最适合于人,也最能给人以幸福。这个农耕文化馆让我泛起了阵阵乡愁,它不是白沙,不是斜阳,而是一种思念。

  在农耕文化馆里,我一边看一边指着实物对外孙女讲解,说了这个犁,又说那个耙,说了一件又一件农机具的来历和作用。

  石磨是一种古老的农具,它在农村中被广泛地使用。外孙女也很有兴趣,在石磨前驻足停下了。我跟她说,外公小时候也经常使用石磨,用它磨玉米磨面粉。

  我们家很穷,买不起驴子拉磨。我们就帮助大人去拉磨,拉磨虽然很累,也挺好玩的。磨盘上,白花花的豆花淌下来了,我真想用嘴凑上去喝一口。

  我又说,你看那个铁耙,它是不是也像人一样长了几个牙齿?当然,人的牙齿不可能有这么长,否则就成怪物了。但铁耙上有这么几个齿,种地的人翻土就不用那么费力了。

  外孙女听着听着,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她像小蜜蜂一样全神贯注地吸取着农具知识的花蜜。

  前天,劳动课的老师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孩子们画几件农具。这下可把外孙女高兴坏了,因为她事先看到过农具的实物。当她在微信群里看到老师事先设计好的铁锹、镰刀等农具图案,要求照着画时,她心里喜滋滋的,心想不用看那图案了,自己脑子里已有了这几件农具的样子。她的脸上带着动人的微笑,像只鸽子似的不住点头。

  她画了四五件农具,不满意撕掉重来,再重来,再重来……直到自己喜欢为止。老师没有布置写文字说明。作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连词造句都不会,当然不可能写成文章。但她在画的反面,画了好多颗红心,中间留了空白,我也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她在中间方方正正地写上了四个字:我爱劳动。

标签:外孙女;稻田;农具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