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苏州“双城记”|从长安到姑苏,一墙青砖诉说文脉古今
2023-10-15 21:1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西安苏州“双城记”特别报道组  
1
听新闻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来到西安,曾言:“千年的中国看西安”。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一个月后,他来到苏州,实地考察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并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江南时报今起刊发《西安苏州“双城记”》新闻行动特别报道,实地探访西安、苏州两座城市保护传承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以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天,西安和苏州正如千百座中国城市一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不断贡献新的探索与新的经验。

从长安到姑苏,一墙青砖诉说文脉古今

  西安,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从浩浩西周,到巍巍秦汉,再到泱泱隋唐……这里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苏州,吴文化的核心所在地,是中国人文化怀想中的“人间天堂”,从水乡、园林再到丝绸、苏绣……作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苏州无愧于“人杰地灵”。

  相传,东吴文化的宗祖泰伯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给当时落后的江南地区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而今,作为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明证的古城墙繁华依旧,一块块青砖也在新时代共同诉说中华文化的绚丽篇章。

古城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馈赠

  “这是世界级的宝贝,要保护传承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到城墙上来。”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古城墙上留下了足迹,对西安城墙的守护者们殷殷嘱托。

  踏入西安古城墙景区南门永宁门,城墙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西安,人常说,进了永宁门,便是西安人。”永宁门是西安城墙18个城门中保存最完整的,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这里走进西安城墙景区。不仅于此,诸多外宾、外地游客都是从这里开启西安千年城墙历史的体验之旅,“因此当下对永宁门,我们也称呼为‘文化国门’和‘礼仪之门’。”工作人员自豪地对记者说。

  壮观的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中,西安迎来了新一轮的旅游热,携程研究院发布的《中秋国庆旅游预测报告》显示,目的地为西安的“超级假期”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607%。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女士一身红色唐装行走在城墙上,十分醒目,她对记者说,“没想到西安古城墙保存得这么好,第一次看到感觉很震撼”。

  西安城墙能完整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曾几度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幸而在习仲勋等老一辈领导人、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坚持和极力保护下,西安城墙挺过最艰难的时期,并经历多次大规模修缮才有了今天“墙、林、河、路、巷”五位一体的西安城墙景区,让古城墙这样的文化古迹有机地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在城墙博物馆,一张照片吸引了记者——元宵节之夜,古城墙青灰色墙砖与漫天五彩缤纷的烟火相得益彰,也将历史与现在凝固在了那一刻。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据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历史上苏州城墙也一度遭遇拆毁、因缺少维护而坍塌等窘境。随着苏州古城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城墙保护工作得到了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1983年,盘门东段部分城墙得以修正恢复;2004年,市政府实施了阊门遗址保护工程,坚持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以保护为主的定位,对水门、瓮城进行修复,展示阊门瓮城城墙遗迹景观;2011年,苏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古城墙修复试点工程”;2021年,姑苏区组织对胥门南段城墙古胥门至姑苏区少年宫段进行了整修,提升胥门南段城墙历史风貌……正因如此,今日在苏州古城墙边,人们依然能欣赏到古朴城墙与秀丽护城河交融的精致玲珑之美。

西安城墙西北角 西安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苏州盘门 视觉中国供图

赋智用数,助力文化遗产焕新彩

  作为“活着的历史”,城墙承载着文脉的延续。如何保护传承好这段“历史”,西安与苏州在探索与发展中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发展答卷。

  去年10月,“数字化助力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据西安城墙管委会主任助理苏宁介绍,近年来,西安城墙管委会多次与专业单位合作,对城墙西南区域、南门瓮城等重点区域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通过扫描墙体数据,获取破损城砖面积等量化信息数据。通过对探地雷达、瞬变电磁法、面波法等多种探测手段的反复试验、验证,找出最适用于摸清西安城墙内部空洞隐患的科学探测方法。

  为了将城墙的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给游客,“西安城墙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引入了多媒体技术,推出‘城墙影像秀’等创新项目。”苏宁说。今年5月26日,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内,“千年碑林上城墙”数字文物展引发游客惊叹。在“黑科技”加持下,鎏金滚动的字样诉说着石碑的历史故事,虚实融合的MR数字文物展示形式让历史文化的传播愈走愈远。

  赋智用数同样也让姑苏古城绽放出江南文化的精粹之花。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下胥门段城墙通过空间云数据信息采集和3D数字建模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构建胥门段古城墙仿真模型和倾斜三维模型,“可以说,这古城墙一砖一木,都已经在数据库里进行了复刻”。数字化手段为苏州古城墙风貌综合展示和城墙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搭建了重要的基础框架。从2020年起,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对胥门、阊门、金门三段古城墙遗址开展位移、沉降、倾斜变形等参数的定期监测与分析,建立了古城墙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监测能够让我们及时发掘、感知各类结构性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城墙动态管理水平,为古城墙日常养护、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发挥重要作用”。

  为全面掌握古城历史文化遗产基本情况,进一步助力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模式,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创新实施了“古城细胞解剖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将古城的各类传统民居建筑看作构成古城结构的“基本细胞”,以街坊为单元,对建筑主体和环境信息开展的专项调查,这也是姑苏区在国内首次提出的概念。据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了27个街坊和20处文保单位的现场信息采集,形成初步成果。相关数据成果已实现在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与“姑苏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的展示和应用。“古城细胞解剖工程”从古建、古物、文史等方面提供了基础信息,为数字时代建设“孪生古城”提供系统性资料,“这也是为‘数字姑苏’的建设、数字产业发展、文物本体的修缮保护和文旅开发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基础资料的保障,厘清了古城的骨骼、血脉和精髓”。

《梦长安》舞台剧 西安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古今融合,勾勒双城“繁华图”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城墙恰是城市性格与肌理、百姓记忆与情感的见证。

  伴随着升起的朝阳,西安城墙下的小南门早市人潮涌动;午时,漫步于城墙上,满眼是永宁门商圈的时尚气息;待夜幕降临,西安城墙永宁门里灯火辉煌。来自湖北的严女士告诉记者,她此次来西安旅行,最期待的就是观赏《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严女士说:“这是国宾级迎宾演出,当然要来打卡。”

  西安城墙管委会副主任吴春告诉记者,作为古城的“门面担当”,西安城墙紧跟潮流、不断拓宽发展路径,在“遗产+文化+旅游”上深琢磨、下功夫、勇创新,形成了以唐代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演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已延续举办36届的西安城墙新春灯会、西安城墙国际音乐节、风筝节、博物馆奇妙夜等品牌活动。吴春表示,西安城墙管委会已开展《西安城墙传承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墙文物传承利用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形式,向世界展示西安城墙的历史风貌及文化内涵。

  在今年的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苏州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而诗情画意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仍住着不少居民,如何保障游客旅行体验和居民生活的同时保护好古建筑文物,如何在保护好文物建筑和街区传统风貌的同时保障居民生活水平,成为这个街区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位于钮家巷3号的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是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文化景点。钮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张英缨表示,博物馆作为古建老宅修缮的试点完成后,他们带着居民、商户还有外来人员都去参观,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像这样的古宅还都在一个个实施保护修缮,再活化利用”。然而她也告诉记者,当年她刚来社区,就接到了居民投诉,说在这老宅里生活不舒服,不仅漏水有安全隐患,还有不少外来人员,住着都不安心。后来通过政府投资与社会招商,联合推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古建筑的活化利用后,这里已经成为社区居民与商户融为一体的市民小广场。钮家巷社区的姚阿姨曾觉得这里人员混杂,而现在越来越美了,“我儿子结婚的新房在苏州工业园区,现在他说这里越来越美了,要回来住,赶都赶不走”。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委员,姑苏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忠告诉记者,近年来,姑苏区秉承“大苏州”保护理念,一体保护包括街巷、建筑、传统民俗在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将10月26日设立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苏州32号街坊保护更新项目”入选中宣部优秀案例。“未来将进一步统筹推进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工作,真正实现古城人、物、景的有机融合、交互支撑,让‘转角遇见美’随处可见,打造展示苏州‘最江南’的‘最美窗口’。” 李忠说。

  摩搓着粗砺的城墙青砖,仿佛触摸着历史的脉动。从长安与姑苏一路走到西安与苏州,中华文明在两座城市的古城墙中跋涉千年、一脉相承,见证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变与不变。这是中华先民留给后世子孙的丰厚遗产,是今人回溯历史,追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重要依据,也是涵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勇敢回答“我将往哪里去”的坚强后盾。

苏州平门 视觉中国供图

(西安苏州“双城记”特别报道组)

【评论】 在人们心中“点靓”古城墙之美

□ 张东海

  变幻多姿的特色光影秀在西安古城墙震撼上演,连接苏州各古城门风景区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人流不息……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西安苏州两地的古城墙再次演绎实力圈粉,成为独具韵味与魅力的动人景致。

  悠悠古城墙,以其坚韧与宏伟,构筑着中华文明的壮美气象。它巍然屹立,直观诠释中华文脉的亘古亘今、厚重坚韧;它绵延流动,生动演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日新月异。它不是静止的存在,从中可以听见鼓角铮鸣,感受时势变迁,透悟文脉精粹。

  古城墙是西安与苏州共有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从西安到苏州,两座城市的古城墙既相互独立又呼应相接,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一路跋涉、一脉相承。当下,面对将城墙“保护传承好”的共同课题,两城在探索实践中各有千秋,但其核心方向大体一致,那便是吸引更多人亲近城墙,实现人与文物更好地和谐共生,让历史文化之美与百姓生活之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

  城墙的传承保护更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而需让其“根植民间”“接上地气”,做到与人民生活的有机结合。古往今来,冰冷的城墙始终永葆人的温度,王侯将相与芸芸百姓,都围绕这座古迹,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如今,两座城遥相呼应、同频共振,在让传承保护“要事”成为惠民利民“实事”方面,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探索。

  城墙的保护传承,不仅要重其“形”,更要得其“神”,“形神兼备”“心领神会”方能生生不息。其坚实稳固,折射着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功能重在防御,寄托着中华儿女拒绝战争、渴望和平的朴实梦想;其建设集合众力,承载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民族品格。理解发掘古城墙的深层次内涵与价值底蕴,让广大民众“在心里传承好”,是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必由路径。

  针对这一考验创意与思维的必答题,西安与苏州“答题思路”极富成效。在实践中,两城通过活动创意与数字科技等手段,打造诸多文旅IP,将城墙之韵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给游客。与此同时,依托城墙博物馆和特色化、系列化的文化活动,持续推动城墙价值和内涵的推广。在循循善诱之中,引导人们通过一次次的互动感知,将城墙文化在心中反复打磨、不断加深、累积升华,铸成肌理与骨髓中不息流淌的血脉基因。

  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即是国脉。让我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凝聚前赴后继的“共同意志”,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根和魂,让城墙等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永恒而璀璨的光芒。

  总策划| 黄建伟 管云林

  监 制 | 徐宁 张东海 刘岩鲲

  报道组| 徐宁 张东海 戴鸣蔚邓雯婷 钱月明 潘浩东

  视 频 | 编导:戴鸣蔚 潘浩东/摄像:潘浩东/剪辑:潘浩东 张睿恬 邓雯婷

  出 品 | 江南时报社、新华文投

  支持单位 | 西安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苏州市姑苏区委员会宣传部、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平江路街道办事处、钮家巷社区居民委员会

标签:西安城墙;苏州;双城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