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苏州评弹唱出弹词新开篇
《新华日报》见证苏州评弹传承创新之路
2023-07-31 21:4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杨爽  
1
听新闻


苏州评弹唱出弹词新开篇

《新华日报》见证苏州评弹传承创新之路

  苏州评弹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数百年来、绵延不息。近日,苏州平江路上琵琶语评弹馆的演出可谓是场场爆满。没有亲临现场的网友四处询问如何预约抢票;看过演出的观众更是啧啧称叹,感慨万千。一时间,“苏州评弹”成为网络热点,为众人津津乐道。

  在《新华日报》的油墨印记里,苏州评弹未曾缺席。从几经起伏到改革复兴,篇篇报道,字字珠玑,《新华日报》见证了苏州评弹再创辉煌。

1981年10月15日《新华日报》

  说噱弹唱,曲艺中的一枝花

  一叶叶扁舟在平江河上泛起淡淡涟漪,伴随着说书先生的衣袂飘飘,评弹丽人的柔情款款,吴侬软语在三弦琵琶的清音中蔓延开来。品一杯香茶,听一曲弹词,僻静的书场里苏州评弹令人怡然自得,这就是国家级非遗——一种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

  评弹历史悠久,明代即有“四游记弹词”和“廿一史弹词”。1956年8月27日《新华日报》三版《闲话苏州评弹》也有记载:“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柳敬亭弹唱‘秣陵秋’,所谓‘六代兴亡,几点清弹千古慨;半生湖海,一声高唱万山惊。’清代中叶以后,苏州方言的弹词本子已不少,有‘珍珠塔’‘白蛇传’‘玉蜻蜓’等。”时至今日,这些传统曲目依然会出现在当代评弹艺人的表演中。两百多年的历史,苏州评弹经受住观众的考验,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由此看来这种艺术形式是富有生命力的。

  “弹词的形式是比较简单的,登场人物,仅仅是一个人(单档)或二个人(双档),既不化妆,也不抹脸。道具也十分简单,除弦子、琵琶外,一把折扇与一块手帕而已。”1961年5月11日《新华日报》三版《谈“评弹”》概括了苏州评弹的表演形式,“以表现的技巧论,有说、噱、弹、唱,其中尤以说为评弹的主要特色。”朴实的人物,简单的道具,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这三者巧妙结合,变化较多的乐调、唱腔,把书目中的各种人物与复杂情节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苏州评弹的独到之处。

2001年5月28日《新华日报》

  短暂凋零,改革后现新生机

  经典艺术的发展史中,总会经历一段低迷的困境时期。自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苏州评弹几经起伏,这其中有历史发展的不可控因素,也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带来的危机。低迷到何种境地?1994年1月4日《新华日报》八版一篇关于当年苏州市评弹团团长龚华声的报道讲述,“江浙沪现有评弹团29个,有的团只剩下二三人,有的团已名存实亡。10多年前,苏州市有20多家书场,现在只剩光裕书厅、和平书场、苏州书场3家。我省现有的117名评弹演员中,青年演员只剩下43人。”此外,书目老、语言老、唱腔老也成为苏州评弹发展受限的自身原因。

  找到原因,选准对策,苏州市对这一根植于民众土壤的优秀艺术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苏州评弹艺术重焕青春。回顾苏州评弹的复兴之路,2001年5月28日《新华日报》A2版《观察苏州评弹复兴之路》概括为三点:一、敢于动真,从体质改革入手,改革分配制度,大胆去除长期以来束缚文化演出团体手脚的弊端,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二、以演为本,变过去守在家里“坐码头”为演员积极主动“跑码头”,扩大演出市场。三、培养人才,坚持按艺术规律办事,发扬“德艺双馨”精神,为苏州评弹的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和素质基础。

  评弹改革厚植沃土,迸发出新芽。2004年12月1日《新华日报》D3版《苏州评弹走上复兴路》中写道:“苏州文化管理部门将评弹保护与振兴视作一项长期任务,制定了十年规划,值得一提的是,筹建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博物馆保存评弹资料、研究并宣传评弹艺术和发展历史、组织演出和交流,使评弹有了一处高层次的阵地。”2004年6月30日《新华日报》B1版也报道了有关当年苏州评弹博物馆建成开放的新闻。

2009年9月15日《新华日报》

  大放异彩,出人出书走正路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苏州平江路评弹茶馆里婉转的女声唱着吴侬软语,评弹演员吴亮莹凭借一首吴语改编的流行曲《声声慢》火遍全网。有人说,吴亮莹演绎的这首歌不是评弹。确实,她只是用评弹的技巧和唱法加以演绎而已。但是,能吸引到众多的青年观众,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新颖的尝试。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副团长(主持工作)、一级演员蒋春雷告诉记者,“现在评弹茶馆里很多都采用这种形式,一整场的演出穿插几首用评弹形式演绎呈现的吴语歌曲,让年轻观众慢慢地开始感受评弹,这对我们吸引真正的评弹观众起到了助推作用。”在文化多元新形势下,传统曲艺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观众群逐渐老化萎缩。如何拓展观众群,成了每位评弹艺人思考的课题。“我们评弹演员会进到校园从教学生们说苏州方言开始,进而通过讲解式的演出,剖析弹词中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们对评弹的兴趣。”

  对于苏州评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得不提目前全国唯一培养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苏州评弹学校。1962年,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建议下创办了苏州评弹学校,并对评弹艺术提出“出人,出书,走正路”的要求。为一个曲种办一所学校,当年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但评弹学校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评弹被斥为“靡靡之音”而遭禁演,评弹学校被迫停办。1980年4月14日《新华日报》头版一则新闻带来苏州评弹复校的好消息,报道称,“陈云同志在一九七七年杭州评弹工作会议上提出‘在适当的时候,恢复苏州评弹学校’的建议。根据他的建议和各地评弹团的意见,苏州市文化局成立了复校筹备班子。”半个多世纪以来,苏州评校培养了金丽生、盛小云、王池良、施斌、吴静、张建珍、王勤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弘扬民族菁华、传承吴地文脉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贡献。

  眼下,苏州评弹更火了,看评弹演出的观众更多了,表演评弹的艺人更忙碌了。“我们团一共26位演员,每年的演出量能达到3000场以上。算下来,很多演员相当于从大年初一演到下一年的年三十。”蒋春雷笑着说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苏州评弹不正是承前启后的典型模板,在新地图中找到了更广阔的新大陆吗!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标签:苏州评弹;评弹;弹词
责编: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