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江苏把公共文化灯火越拨越亮
2023-07-25 20:4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江苏把公共文化灯火越拨越亮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江苏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创新传承文化遗产、开展多样文化活动……传统文化交融现代文明,巷陌河岸化身精神财富,城市标识愈发鲜亮。

  建设书香社会

  公共空间点亮标识

  高质量文化供给和公共服务,关系到人民享有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去年,江苏省印发《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要推动城市文化标志性符号融入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艺术等建设。

  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工作。2021年起,省文旅厅启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个城乡“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在南京长乐路,为纪念教育家姚文采而打造的文采书屋,红瓦尖顶、老虎窗等颇具民国风情;苏州周庄古戏台聘请专业昆曲演员每周演出六天,免费对外开放,以“昆曲+文创”推动景区文化设施的品质化、亲民化;在南通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里,中国启东国际版画艺术中心珍藏着精美绝伦的版画作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在江苏润泽万家。

  探索品牌打造,赋能书香城市建设,一个个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点亮文化标识。今年2月,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发布,常州市新北区“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品质发展:‘秋白书苑’赋能书香城市建设”入选,也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文化空间类案例。截至2022年底,常州已建成37家“秋白书苑”,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全年借阅量达74万册次,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共计435场次,服务群众人数超500万,形成了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多元格局。

  挖掘资源禀赋

  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依江而生,枕河而兴,长江与运河给予了江苏无限的发展空间。

  去年,《江苏省贯彻“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指出,要培育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今年,《江苏省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中更加活起来。多个文件提及长江与运河,如何利用资源禀赋凸显城市特色、彰显时代价值,在当下尤为重要。

  镇江是长江与运河纵横交错“黄金十字水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交汇点,拥有江苏最长的长江岸线、最长的主航道、最长的原生态湿地带,是省内唯一的所有辖市区均匀分布在长江沿线的城市。镇江正在规划建设扬子江区域历代名人纪念馆,分布式建设提升赛珍珠、辛弃疾、米芾、沈括、苏颂等名人纪念馆,筹建江河交汇诗词文化步行廊道,让长江诗词文化融入当代生活。

  运河是源远流长的文化,文化是绵延不绝的生活。暑气正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热度不减。打卡“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开启奇妙的穿越京杭大运河之旅;穿行于“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商铺间感受不同运河城市古时的繁华……馆内展出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等1万多件(套)展品,生动反映了大运河流域的璀璨文化,让游客目不暇接。

  精品惠民服务

  文化活动繁荣生活

  着眼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让社会力量在服务基层、繁荣群众文化中当主角、唱大戏,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3月初,省文旅厅印发《2023年全省“送戏下乡”实施方案》,通过资金补助和省级直接采购配送两种方式,全方位提升“送戏下乡”质效。今年,江苏将“送戏下乡”2508场,涵盖淮剧、扬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黄梅戏、木偶戏等剧种。

  丰富活动轮番上演,文化阵地稳步开拓。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联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优秀文艺成果共享工程”正在全省各地如火如荼开展。7月16日至17日,“国色添香”梅花奖牡丹奖专场演出相继在南京、淮安举行,全省一批文艺名家倾情奉上传统文化盛宴。观众吴秀英感叹道:“我是一个戏迷,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戏曲节目,今天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特别激动。”

  传播方式推陈出新,云上展演精彩纷呈。打开“江苏文化公共云”官网,首页即有《丹剧:稀有剧种的涅槃之路》、广场舞《美好江宁》教学、陶笛艺术等慕课学习链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引擎。“线上看展、参加培训、组团答题,还能随时随地跟全国各地的朋友交流心得,文化生活多了一份新体验。”市民刘珊说。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标签:公共文化;长江;大运河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