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力量,每个人都了不起
2022-04-17 20:0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高福民  
1
听新闻



澎湃力量,每个人都了不起

□ 高福民

  文化,说到底是“人化”,以人化文,以文化人,凝结心灵,沟通世界。苏州,这座既充满传统又开放崛起的江南城市,在2021年初冬、2022年春节长假后和春暖花开清明节前,三轮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笔者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向上向善、刚柔相济的文化在这座城市的传承和弘扬,感受着被文化浸润的城市力量。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街道,居民们雨中排队做核酸检测。 金吉萱


“寻宋江南”

  银杏金灿、枫叶红了的季节,2021年11月25日,上海官宣新增3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均为年轻女性,19至21日结伴赴苏州寻访宋元古建筑。依据上海的流调轨迹,苏州立即发出紧急通知,精准到具体时间、线路,包括交通、景点、博物馆、饭店、茶馆、旅店、古玩市场、购物中心等,迅速展开排查,重点场所消杀和人员核酸检测。笔者多年来每日早上7时许,到苏州公园对面的市民健身中心游泳,那几日,除了在亮苏康码同时增加了行程码,其余一切如常。

  之后官方发布,苏州累计排查密切接触者673人,次密接1040人,连续几天采样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一周左右,苏州受疫情影响关闭的场所重新开放。

  一位曾经与我一起配合贝聿铭大师设计建造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老馆长,纯属偶然与上海姑娘同时段参观苏州博物馆西馆,事后他在微信朋友圈说:“14天居家医学监测,4次核酸检测,直到黄码变绿。一次不经意的时空交集,成为动态清零的坚定维护者。”

  颇具文化效应的是,11月26日《姑苏晚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待无恙,君再来,访苏州,探江南》一文,距苏州发出流调工作的紧急通知不足24小时,正是迅速清除传播风险隐患的节骨眼上。图文并茂,以江南文化为切入口,反映疫情下的暖心互动和文脉赓续,引发了对苏州应对疫情和江南文化的双重点赞。上海姑娘游历的地方,似名家开列的书单,亦是一场专业、学术性强的文化之旅,园林、古建筑、博物馆讲座、苏帮菜,串联起一条江南文化深度游路线。“是真爱苏州,也真爱古建筑”“苏州真的好有魅力”……网友们纷纷评论,“上海流调,破解了江南文化的苏州密码”,于是,将此路线解读为“寻宋之旅”,或称“寻宋江南”。

  《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央视网和“学习强国”等平台第一时间转载该文,总点击量超过1000万。11月30日,《姑苏晚报》联袂上海《新民晚报》、杭州《钱江日报》、南京《扬子晚报》,推出特别策划“待无恙,君再来”“待无恙,定再来”“待无恙,多来往”系列推文。如“新民快评”上说:“苏州网民没有丝毫责怪……”“等这波疫情结束了,欢迎再来”“如此温婉大气,真不愧是上海的好邻居,长三角的好兄弟”。有人可能联想起疫情中往往会怪三怪四的“甩锅”现象,而“苏州人更多的是宽容和理解,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担心中,凝聚了温暖的力量。”张文宏医生也发推文:“愿全球免疫屏障早日建立,我们可以放心地去苏州,参加一个古建讲座,逛一下苏州斜塘土地庙与甪直保圣寺”。真是疫情防控和江南文化的同心圆!在全国两会期间,受到长三角地区多位代表、委员称赞。当然,如今苏州已是一座1274万人口、文化比较多元的城市,坊间存在不同声音也很正常:“防疫是一个敏感话题,好像太浪漫了吧?”

王建康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我们一起摘下小星星

  春梅含苞待放的日子,2022年春节长假后的2月13日,苏州有4人核酸检测初筛和复查为阳性,市、区两级应急处置机制立即启动。在本轮疫情前,这座城市具有700多天无本土新增的记录,千万以上人口城市防控水平领先。元旦前,市委、市政府就提倡“就地过年”“少出门、不串门、不扎堆、不聚集,规范戴口罩”。疫情突如其来,苏州全面加强社会面管控,各类公共聚集性活动取消,密闭场所暂时关闭,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暂缓开学,但不封城,该上班的照常上班,确保城市运作、企业复工复产、市民生活和市场供应。早在2月2日,苏州发布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苏“惠”十条政策,翌日,在国务院举行的应对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领导特意点赞“苏州这个例子非常好!”这就是未雨绸缪。

  动态清零,首先是面上发动市民做核酸。以我家所在的定慧寺巷社区为例,2月14日做第一次,寒风凛冽中,一身白色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的医护人员、社工和志愿者,市民亲切地统称“大白”,凌晨一两点集结,4点帐篷、器材到位,6点开始检测。现场见到退休的老人主动让上班族、上网课的小朋友先做,应了一句本土老话“若要好,老做小”,可一窥苏州人的知书达礼、知文达理。

炎龙摄影

  苏州全市完成核酸的数字非常可观,其决心和规模非常震撼。同时,苏州严格做好“一点两区”管控,即集中隔离点和封控区、管控区的防控,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无症状病例均来自隔离管控人员筛查。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天辰花园,是苏州此次疫情中第一批管控的小区,共24幢居民楼,1500多户居民。因某幢检测到1例阳性,2月13日下午立即被封14天。社区马上建立了一幢楼配一名联络员,三个单位(楼道)各配一名志愿者的1+3运作模式,为每家每户服务;每幢楼又建起了微信群,配备了专职联络员志愿者。举一个小例子,有住户求助,“请问能不能帮忙买一盒美术勾线笔?小朋友上网课用”,邻居即回音“我家有6支新的”。没两天,网购健康通道打通,志愿者联络员定期在微信群里发送生活物资采购套餐目录,居民可以选择,三天配送一次,可以随时到小区门口取自己的网购物品。有关单位捐赠每家一袋大米和蔬菜,小区业委会也组织平价蔬菜,区委宣传部送来图书,食行生鲜也进入小区。虽然大家的行动有一定的限制,但日常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从微信群里的聊天内容看,有在家上网课的,有居家办公的,有读书锻炼的,疫情下大家的心态由一开始焦虑不安转为平和、从容。

  在苏州,八万之众的青年志愿者名气很响,“小红帽,红马甲”“陌生的面孔,熟悉的笑容”“奉献一分爱心,伸出友爱之手”,应对疫情中汇入“大白”暖流成为生力军之一。上世纪80年代,苏州丽华印染厂普通青年女工杜芸芸,毫不犹豫将一笔10万元遗产,无偿捐给国家,仍然每月拿几十元的工资,那时,她与张海迪、中国女排都是青少年的偶像。如今,年过六旬的杜芸芸白衣执甲,作为劳模志愿者成为“大白”队伍中的一员,让人敬佩。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老、中、青都有,一个家庭的母与子、父与女肩并肩,甚至被关在管控区的“快递小哥”,也二话没说转为志愿者,现如今领取专属证书的疫情防控志愿者已壮大到15万人。

劳模志愿者杜芸芸

  3月4日,中国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习俗,苏州人想理一个“精气神”的头,从头开始。3月5日,万物复苏的“惊蛰”节气接踵而来。记得两年前的惊蛰,首场抗疫告捷,我乘兴单独去刚开门的虎丘,现场预约,为我在疫情期间完成的《虎丘泥人一千年》拍照配图,然天气阴冷,虎丘塔前、千人石上空无一人,后拙著出版,获江苏省文艺大奖和全国出版方面的一些奖项。这次惊蛰,数日天晴,气温升高,朋友送来的洞庭东山碧螺春茶,是半夜1点上山头戴矿工灯抢摘的嫩芽。之后,又从朋友圈见到洞庭西山做核酸,“大白”凌晨4点就位,5点排队做,然后上山采茶。这就是人勤春早的苏州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耽误时辰。勤劳的人也有口福,不时不食的苏州人,一开春餐桌上,香椿炒蛋、马兰头拌香干、腌笃鲜、豌豆藤、青蚕豆、荠菜馄饨、青团子、“三月螺蛳四月蚌”,偶尔还有喜蛋活珠子和号称“水中碧螺春”的太湖莼菜,轮番尝鲜,外地朋友叹道“真江南!”

  3月8日,三八妇女节,果然传来好消息,苏州全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苏州市民又说笑,此轮疫情始于情人节,止于女神节,“女神”助力,这女神大概泛指大白吧——医护人员女性多。

  《苏州日报》做了个视频漫画“为你摘下小星星”,市民的行程码摘星啦!画面设计,一位“大白”踮起脚用一根长长的细杆子,网套住了那颗星,形象地表达来之不易。漫画视频中最吃香的是绿马(码),坊间“紧紧抱住我心爱的小绿马(码)”不知是谁设计的?一小猫咪紧紧抱骑在一匹绿马上,画面简洁,生动现代,画下端有文字“宝马、野马、悍马,都比不上绿马!愿我们永远是绿码奔腾,健康快乐!”令人想起苏州桃花坞木刻和天津杨柳青木刻,新中国成立后,演绎为新年画、新内容,因为一块刻板可以印成千上万张。如今又演绎为漫画视频,手机一转,上百万上千万人地传播,传统文化弘扬离不开新传媒、新科技。

漫画视频——为你摘下小星星


与春天同行

  春分时节,“昼夜均,寒暑平”,一半草色如烟,一半姹紫嫣红。苏州市民又一轮核酸,定慧寺巷社区3月15、16、17、19、25、29日连做6次,邂逅两场大雨,居民撑个伞,“戴口罩,一米线,不交谈,亮二码,量体温,身份证,嘴张大”。“大白”虽然穿着防护服,但连续几个小时雨浇下来,裤脚、鞋子等于泡在水里。居民踊跃参加,文明规范,是对“大白”无声的也是最好的尊重和致敬。

  苏州的核酸检测点位,在全国是首个设到小区和村的,这是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市民一出门就可以在固定的地点打卡完成,这种做法后来被深圳、上海广泛借鉴。有一次清早打开手机,看到姑苏区昨夜的通知,我与老伴早7点多走几步就做了,“大白”志愿者也是昨夜11点半才接到通知的。苏州人都习惯,做事不繁琐,相互配合,效率高。每个人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如苏州全市有一天完成了核酸采样1042万人,24小时内全部出结果;高新区中环集团物流园的蔬菜配送区6个小时分拣1万斤蔬菜等。

杭兴微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春雨绵绵,点点雨伞构成五彩缤纷的风景线。有视频画配诗:“春分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测核酸。借问点位在哪里?桃花雨伞排队处。”春节以后,我做了两轮12次,这属于正常的,少的,我家侄子所在小区一度是管控区,他做了21次,相信政府,从无怨言。苏报视频号发布的“不是天晴,也会有彩虹”,对姑苏区苏锦街道大观名园社区排队现场的短视频,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等5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阅读量1.1亿次,攀上微博热搜榜。苏州人喜欢在自媒体谈文化,谈家乡美,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疫情防控环境中的淡定,是一种可贵的黏合剂、润滑剂,来自于城市底蕴、气质与自我腔调的融合,是将自信建立在安全感之上毫无掩饰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感。“人心齐,泰山移”,疫情防控是一场大考,苏州人的文化自信倍增。

  “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国学智慧《菜根谭》),古语也云,“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战胜疫情,每一个人都不容易,每一个人都了不起。比如说各类交通卡口,开发针对货车的电子通行证“苏货通”,通过大数据、信息化等方式,对入城车辆做到精准识别,查验到位,管控到位,高速服务区设置抗原检测点,15分钟就能出结果,既要严又要“畅”;“防控效果最大化和市民生活影响最小化”,3月24日,南环路批发市场因发现一例阳性而被部分管控,一夜之间立即启用应急备用的上高路临时批发市场,可见苏州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备无患,南环路、上高路等批发市场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交易管控井然有序,同时各农贸市场、商超等消费正常,确保“菜篮子”“米袋子”供应;机关公务员、学校老师等党员志愿者下沉街道、乡镇,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织密基层防疫网,市内轻轨、公交、出租车和主要道路汽车、行人畅通,但小区、小巷口有志愿者值班,苏州公园每天6点至22点30开放,但须亮二码、量体温。苏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防疫不“失守”,发展不“失速”,一季度苏州预计规上工业产值增长9%,进出口总额增长15%。

  3月,上海被奥密克戎毒株突袭。据央视报道,早在3月27日深夜苏州就紧急调配力量,组成493人的核酸采样医疗队驰援上海浦东,28日投入工作,并开启核酸检测基地24小时运转模式,腾出专门力量支援上海抗疫。4月3日苏州又选派308名医务人员支援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提供了大量防疫物资和方舱医院建设物资。人员接收方面,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从4月4日起苏州开始承接转运隔离的上海密接、次密接等人员,其中部分人员收治在方舱医院,出舱后将由上海方面闭环接回。在上海建设方舱医院时,苏州建筑施工企业选派518人前往支援。苏州在昆山还建设了支援上海蔬菜应急保供20亩地的中转站,通过“无接触”方式转运各省市发往上海的蔬菜。

 

炎龙摄影

  从文化自信视角,这就是“万众一心”的同心圆。苏州历史上有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家国情怀,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今天,用现代语言讲,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的微信朋友圈内,北京一位文化专家评论,“仓廪实而知礼节”,比“苏大强”更强的是什么?是这座城市的温情善意,刚柔相济、一呼百应,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平淡见亲和,危机而同心,城市密码,文化千秋。江南大学一位研究江南文化的教授则称赞,“文化浸润的城市,有魅力,有力量。”

  澎湃的力量,是人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既要从文化传统里寻找认同,又要不断探索继往开来、面向未来的能动性,这就是具有时代意识和价值的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和文化自信。4月5日清明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的春祭节日,是一种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文化传统。疫情防控仍在继续,团结一心,共度时艰,坚信一定会胜利。慢下来、静下来后,再动起来、快起来,我们与春天同行。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

标签:江南文化;苏州;寻宋江南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