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宜兴农商银行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长期以来发挥着地方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在加快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主动融入宜兴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增加金融资源投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经济增长恢复常态。
加大走访力度
拓展服务覆盖面
当前,面临大行下沉掐尖、净息差收窄、同质化竞争严重等多重挑战,宜兴农商银行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发展难题,成立攻坚小组,进一步加快业务步伐,全行上下团结一心,积极发扬“铁脚板”精神,加大走访力度,精准有力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一是党建联盟。牢牢树立“干体力活,赚辛苦钱”的奋斗者理念,用苦干的精神和行动去做大客户基数,积累发展后劲,以“党建+金融”模式为服务乡村振
兴夯基筑台。
二是精准对接。紧紧围绕省联社“精准走访稳主体,优化服务保实体”活动竞赛精神,相继推出“零售条线专项竞赛客户走访任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营销走访活动”“普惠型小微贷款扩市场、增份额攻坚竞赛活动”等各类竞赛活动。
三是网格化走访。针对三年未续贷客户、收单商户、诚信商户、授信3000万元以上民营客户,采取“实地+电话”方式,通过万众微网格客户走访小程序实行网格化走访,主动了解存量客户的金融需求,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供给匹配度。
加强客户链接
培育差异化优势
随着科技金融的加速发展和利率化市场的不断推进,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抢占。宜兴农商银行加快转型步伐,发挥点多、面广、决策链短等比较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构建业务发展“护城河”。
一是提升服务效率。通过推进科技与业务融合发展,自主开发普惠金融平台,启动数字化风控中台建设,简化办贷手续,提高小微贷款办贷效率;建立普惠金融全流程的限时办结制服务,根据业务类型,对信贷审批部门、客户经理明确规定了业务办理的时间节点要求,缩短办贷时长,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推进“农商·苏服办”网点创建,打造“金融+政务”合作模式。
二是提升服务水平。支行根据总行下发的优质信贷客户名单,主动对接辖内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逐户上门,“一企一策”制定个性化、合理化信贷方案;组织营销培训,全力打造专业化营销队伍,提升团队营销质效。
三是提升服务深度。打造“线上+线下”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配套推出“农商E贷”“免抵押易贷”“阳光E贷”“富民E贷”等便捷化线上信贷产品,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切实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融资需求;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财政补贴、主动降息等方式,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延期还本、特事特办等多种惠企制度,多措并举助力辖内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聚焦三农发展
深耕绿色金融“责任田”
宜兴农商银行坚决落实省联社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牢记“国之大者”,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一是深耕涉农产业。积极对辖内农户开展对接走访活动,重点对接辖内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摸清行业现状与特点,充分了解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加大“苏农贷”等省级专项信贷产品的宣传投放力度;针对地方“土特产”行业推出“绿穗贷”“丰收贷”“农担贷”“三农组合小微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切实提高普惠金融的可得性。
二是完善融资模式。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依托“小微贷”“苏科贷”“环保贷”等省级普惠产品,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抵质押范围,鼓励采用存货与存单质押、股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形式,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方式。
三是聚焦便民服务。优化便民网点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毛细血管”延伸至社区、村委;同时,丰富金融场景建设。
(韩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