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千灯的乡村,一股浓浓的乡愁随风扑面而来,清澈的池塘、浓密的绿树、艳丽的花卉,伴随着喳喳鸟鸣和切切蝉声……当前,千灯正围绕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总任务,紧盯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重点抓落实,攻坚难点促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今年以来,千灯镇获昆山市“红黑榜”考核,行政村红榜2次,自然村红榜8次,自然村进步奖9次。清理生活建筑垃圾、河岸垃圾等160余立方米,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非正规堆放点2160余处,新配分类垃圾桶500余个,发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70余场次,合理规范张贴宣传标语100余条,动员志愿者、群众参与超1000人次。
加快建设,提升风貌。住房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千灯镇始终把农房翻建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举措,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统筹协调,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农房翻建和后配套建设。于全市率先实施定位放样、“一村一监理”等工作办法。如今,走进千灯的农村,翻新后的农房齐整有序、错落有致。截至目前,全镇已竣工验收1591户、完成建设376户,翻建中140户,农房翻建率达78.18%,位列全市第二。
以查促改,压实责任。居住条件持续改善的同时,千灯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综合环境提升的又一场“硬仗”,聚焦乱搭乱建、乱养乱垦等问题,整合城管、公安、环保等多部门力量,成立突击队,全力开展攻坚。同时,镇级财政也安排专项激励资金,以督查考核结果为依据,实施梯度奖补。截至目前,千灯累计整治违建面积4280万平方米,已三次获评昆山市人居环境整治“红榜镇”。
注重品质,示范引领。在推动环境提升的基础上,千灯聚焦“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现代化”目标,加快基础设施优化和配套功能提升,以点带面实现综合环境“提档升级”。围绕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等重点,持续深化“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深入推进天然气入户、绿化景观提升、停车位新建、雨污水分流等工程,打造更为宜居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累计创建特色精品乡村2个,特色康居村3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2个,特色宜居乡村51个、特色宜居示范区2个。
立足优势,提升内涵。做强“农文旅”融合和优化基层治理两篇文章,提升发展内涵和治理水平。围绕“一核、一村、一廊、一区”全域旅游格局目标,依托千灯古镇、歇马桥村、农业示范区等特色载体作用,推出百盛人家、仙境农庄、一尺花园等农文旅新业态,实现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同时,立足顾炎武、韩世忠等名人相关本土文化,深入挖掘民居、民俗等各类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形成“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文化格局,让“农文旅”融合更有看头。
(王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