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进社区 “十里斜塘河”文化“活”起来
2022-11-03 10:4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朱佳妮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过去一般的风车是农民在把稻谷碾成大米时所用,风车口是砻糠的出口,风车嘴是大米的出口,而斜塘吕家的风车却有别样的功能,比一般风车多了一个嘴出口,一个出口是米糠的出口,一个嘴是出完整的整粒大米,另一个嘴是出碾碎了的细小米粒……”近日,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联合斜塘街道星涛社区、斜塘街道实验幼儿园、园区东延路实验学校共同开展“十里斜塘河”研学项目中的传统民俗手工课堂活动,老师给“老”斜塘人和“新”斜塘人讲述斜塘吕家的风车,让“老”斜塘人了解斜塘的“前世今生”,让“新”斜塘人感悟斜塘的历史文化。

  当天,老师除给“老”斜塘人和“新”斜塘人讲述斜塘吕家的风车,还带领大家制作五谷贴画,并和大家一起制作独轮车模型和磁力车模型,感受时代的变迁和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斜塘魅力。

  民俗手工课堂,手工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斜塘吕家的辉煌时代是在吕永康当家之前后,是为官府代收农户上交粮食的,通过这部特殊的风车,就可以把完整的大米、细小的米粒以及米糠分开流出,完整大米称后收下来作为所交的粮食,细小米粒以及米糠还退还给农户……”当天,老师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斜塘人和“新”斜塘人讲述斜塘吕家特殊的风车。

  随后,老师通过识五谷、诵读关于五谷的诗句、制作五谷贴画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粮食的生长过程,并带领他们认识粮食的种类,让他们对用于手工贴画的五谷有了初步认识,帮助他们弥补生产劳动知识的不足。在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协助下,孩子们充满想象力地用热情的红豆、活泼的绿豆、沉稳的黑豆、朴实的黄豆和幸福的小米开始创意作画。

  孩子们通过画一画、贴一贴、粘一粘,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五谷拼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五谷丰登”贴画。家长们纷纷表示,用五谷来创作粮食画可以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粮食的认知,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习惯。

  从独轮车到磁力车,感受现代化斜塘魅力

  “从前,‘老’斜塘人印象中都有关于风车的记忆,而让‘新’斜塘人记忆深刻的却是独轮车,因为一般家里运粮食、拉东西都用独轮车,乡村小路、田埂阡陌上随处可见吱吱呀呀的独轮车……”在制作好五谷贴画后,老师向大家介绍独轮车的历史,并带领大家一起动手制作独轮车模型。

  活动现场,老师亲自示范,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拼装,最难的是独轮车的轴,需要双手配合才能装好,最后将剩下的车身、车尾连接起来,一辆完整的独轮车模型就做好了。独轮车模型做好后,伴随着老师讲述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大家接着做磁力车模型。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当小车上的磁铁和小棒上的磁铁同性时,在不接触小车的情况下,小车就会被手中的小棒隔空推动。当一辆辆磁力车模型成功行驶起来时,孩子们离科学的殿堂又进了一步。

  从独轮车到磁力车,老师通过讲述历史和创意手工的方式,让“老”斜塘人了解到斜塘的“前世今生”,加深了荣誉感、使命感,凝聚了家乡情结,也让“新”斜塘人感悟到斜塘的历史文化和巨大变迁,感受到现代化斜塘魅力,增强了对斜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便更好地融入斜塘。

  朱佳妮

标签:独轮车;风车;老师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