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4月15日,苏州科技城2021年春季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仪式在特瑞特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举行。据悉,本次集中签约和开工的项目共49个,总投资128.8亿元。其中,签约项目27个,包括兆威精密驱动机电等产业项目、医疗器械项目、平台院所项目、人才项目四大类,总投资29.5亿元。开工项目有22个,包括启航电子智能制造生产基地等产业项目、民生项目,总投资99.3亿元。超5亿元项目9个,超10亿元项目4个,涵盖了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领域。
作为全国首家由部省市共建的大型研发创新基地,2006年,苏州科技城从苏州高新区西部山水间拔地而起,成为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如今,这一批新的发展种子将以人才带项目“促产业”,以大项目促发展“强产业”,以智能化改造“优产业”,成为激活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
以人才带项目“促产业”,集聚海内外人才2万余人
对人才签约项目代表周朋来说,今天就是梦想花开的日子。作为国家级人才、“北京市特聘专家”、2020年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他有过很多次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与以往不同,这次是属于项目的全新起航。”周朋说,此次签约后,新创办的翊新诊断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将全面进驻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加速器。目标产品薄膜键合微流控技术及其FastPack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核酸检测和应用最广的免疫检测。技术受到50多份国际和国内专利保护,预计在未来三年再持续申请发明专利10-15份,实现产品销售5000万元。
“人才指数”就是“发展指数”,发展至今,苏州科技城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围绕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和新能源等先导产业领域,苏州科技城集聚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和专业人才2万余人,引进和获批各级各类领军人才超750人次。
大项目促发展“强产业”,“全球首创”“全球领先”成首要标识
今天的大项目,就是明天的大发展。在此次集中签约开工的项目中,不少大项目拥有“全球首创”“全球领先”等标识,十分抢眼。
医疗器械类签约项目——中奥汇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全球首创的钛合金人工髋关节镀膜球头,已经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这里有优质的产业发展环境、营商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公司前景一定很好。”据该公司负责人沈小勤介绍,签约落户后,2021年该公司预计销售收入达7200万元。
“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磁存储器刻蚀机和气相分解金属沾污收集系统,以其特殊的设计,在全世界该细分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填补了国内空白。”签约产业项目——半导体刻蚀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是一个以创新为主导的全球性高科技半导体装备企业,公司提供磁存储器的刻蚀设备及解决方案的首选供应商。项目计划用地约40亩,总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注册资金2亿元,投资总额5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研发生产半导体生产线上所用的8英寸及12英寸金属刻蚀系统、磁存储器刻蚀平台及检测设备。
智能化改造“优产业”,2023年底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当下的苏州,“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是高频词。签约现场,马里兰大学计算神经学博士,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先进制造行业代表人物——崔彧玮创办的汤恩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就是亮点之一。
该公司主要从事雷达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商用机器人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尤其在视觉算法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具有多项全球发明专利,同时在传感器领域独有的行业领先的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激光技术,突破了多目标识别、细小物体识别以及强背景光识别等行业难题,可广泛应用于摄像头、传感器、里程计、商用清洁机器人等产品。该项目预计2021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三年后达8000万元。
以“智能因子”助推高质量发展,苏州科技城早有布局。今年年初,苏州高新区明确将重点布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数字经济六大百亿级产业链。抢抓机遇,苏州科技城正在加快出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将依托中移动、阿里云计算等云平台企业,推动工业领域“5G+工业互联网”先试先用,力争到2023年底,规上工业企业100%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
“今天的集中签约开工仪式,不仅是对项目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与检阅,更是吹响了全年‘猛攻项目、大干项目’的冲锋号、集结号。”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苏州科技城党工委书记陈明表示,下一步,苏州科技城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细化跟踪服务,在项目建设的擂台上,在双招双引的舞台上展形象、比贡献、求突破,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轲晓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