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年来,全国首个乡镇级“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苏州相城区北桥街道持续践行“两山理论”,匠心打造绿色生态之城,以“产值+颜值+气质”为目标,既保留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风韵,又稳步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全力构建相城经开区的“城市后花园”。以水之柔构建诗意江南,以戏为名架起文化自信,美好生活正在北桥这片沃土上,绚丽绽放。
以“绿”为底色,描绘跨越发展一幅蓝图
11月5日,伴随着一声强有力的钟鸣,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A股挂牌上市,成为注册制下相城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创业板也迎来纤维母粒行业第一股。
宝丽迪的上市,是苏州“老工业重镇”北桥直面发展痛点,回归“绿水青山”,走高质量发展康庄大道的一个标本。这是一家专注于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和功能改性的核心原材料——纤维母粒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为客户提供产品应用的技术支持的纤维母粒“航母企业”,其纤维母粒的年产能达3.7万吨,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第一。
而外界所不知的是,宝丽迪是北桥“腾笼换鸟”战略的成果。该企业位于庄基村泗塘区域,而泗塘区域总占地600余亩的工业区,原先集聚着百余家家具企业和作坊类小企业。2018年,北桥街道对泗塘区域149家企业实施整体淘汰,腾出高质量土地400余亩。利用腾挪出来的土地,北桥街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相城经开区“城市会客厅”和“城市制造芯”的产业溢出效应,链式打造工业示范新基地。
而中铭富驰(苏州)纳米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专业从事纳米新材料、纳米粉体、航天航空相关设备研发、设计、制造的科技型企业,2020年落户北桥灵峰,目前已列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名单。
2020年以来,像中铭富驰一样落地北桥的科技型企业还有不少。街道以“线上+线下”宣传、以商引商等方式,有效将空余土地厂房资源转变为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资产。全年共引进创新供地项目7个,总占地面积约320亩,引进创新租赁项目51个,解决闲置厂房近10万平方米,预计年税收达1.1亿元。
以“水”为载体,留住典型江南一抹乡韵
让美好生活在改善人居品质中加以实现,成为北桥街道对“两山理论”的生动诠释。今年4月,北桥街道启动潭泾河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从庄基村民的“母亲河”入手,着力改善该河道水质较差、周边环境脏乱的现状。
13天的时间,通过动员农户自行拆和组织力量集中拆等措施,涉及255户农户的745间违章搭建全部被拆除,同时通过封堵污水直排口、生活污水管网再接管等措施,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有效切断环境问题根源。除此之外,约7000平方米的空地种起了绿化,添置了健身器材,打造成了休闲景观带。2800余平方米的空地则围起了栅栏,变身“美丽菜园”,既满足了村民自给自足的需求,又美化了村庄环境,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惠。
如今,潭泾河的水质明显改善,河里还布置了水体植物景观,水平如镜的河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粉墙黛瓦,如诗如画。
在潭泾河北面,与之平行的灵峰村十字港河边上,坐落着陆家里自然村。今年以来,灵峰村对陆家里(河北)实施村庄环境改造,从生态驳岸、道路、停车场等基础硬件设施的提升,到彩绘、小游园、美丽菜园等景观工程的亮化,这样的乡村,北桥已成功打造了12个。这些依偎在清澈河道旁的自然村庄,正一点一滴地描绘着北桥“春水碧于天”的江南水乡美景图。
传承和发扬戏曲文化,北桥街道从娃娃抓起
自2007年以来,北桥先后在小学、中学开设了少儿戏曲培训班、戏曲班,学员周少石斩获“小梅花”称号;2013至2015年,北桥中心幼儿园、小学先后开设了少儿评弹班。少儿评弹班每年选拔10余名好苗子,邀请专业老师每周授课。如今,《牡丹喜迎春风来》已上线全球80多家音乐平台。
依托这些校园阵地,北桥已累计培养了500多名技艺精湛的“戏曲小艺人”。他们多次前往全国各地演出,拿下了无数奖项。特别是少儿评弹娃娃,更是9次登上央视舞台,同时走出国门,用吴侬软语向全世界观众展示水乡风情、北桥风韵。
在着力传承戏曲文化的同时,“戏曲之乡”还加大了对开口船拳、核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并修复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古戏台,在特色文化传承中涵养文化自信。
人居环境的提升,让北桥人“面子”“里子”都先亮了起来。而“戏乡”的名头,则给了北桥人“至柔至刚”的文化底气。
11月20日,第六届苏州市“冶长泾杯”江浙沪戏曲票友大赛在北桥拉开帷幕,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百位戏曲票友展开激烈角逐。
作为2020年首届长三角戏曲·曲艺文化艺术周暨中日地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冶长泾杯”戏曲票友大赛的文化魅力及品牌影响力,已经从苏州市域一步步走向长三角甚至海外,交织了一幅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华美乐章。
以“人”为根本,汇聚时代文明一缕新风
国庆节前夕,由苏州市锡剧团主创,以北桥首位捐遗志愿者、“中国好人”周六妹的感人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现代锡剧《爱在深秋》,首次亮相北桥,600余名村民群众在家门口感受身边好人事迹,食文化大餐、享文明新风,丰富小康生活内涵。
2018年5月,“周六妹好人工作室”正式成立,每周二,周六妹都会值守工作室,为居民群众提供无偿献血登记、志愿者招募以及遗体(器官、眼角膜)捐献的相关登记服务。“周六妹好人工作室”成立两年多来,已登记注册捐遗志愿者84名,其中年纪最长的91岁,最年轻的仅30岁,并有4人成功捐遗。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子,正书写着北桥乡风文明的闪亮IP。
近年来,北桥街道在追求、建设、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通过打造严党风、淳民风、正家风的“三风共育”品牌,全街道已涌现出了3名“中国好人”、1名“江苏好人”、6名“苏州好人”和28名“相城好人”。一群好人,满城春风。北桥先后成立了“荣学润好人工作室”“周六妹好人工作室”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通过身边好人常态化提供服务,不断将崇德向善、移风易俗的理念根植到更多的群众心中。
以“和”为目标,织密社会治理一张天网
近年来,北桥街道以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形成“一盘棋”。早在2016年,北桥街道就率先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化工作,推动服务下沉,以网格“坐诊+出诊”的形式,构建问题发现在网格、解决在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进一步推动网格日常巡查落实到位、形成长效,今年,北桥街道在全域66个网格点内均设立了二维码,供网格员扫码签到。由于二维码签到会收集当前位置,并设定只有在该码100米范围内签到方才有效,有效避免异地签到现象,督促网格员真查深查、定时定量,推动隐患问题发现及时、处理迅速。
今年以来,网格巡查上报问题数140243个,已处理140046个,整改完成率达99.86%。如果说,一双双网格“铁脚板”走稳了北桥安全稳定的社会大局,那么大数据则是网格里永不疲倦的“哨兵”。
(茅一鸣 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