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草房搬进大别墅 “种田客”走上幸福小康路
2020-09-29 22:11:00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我爱人是江阴人,一开始在这边没房子,住的是自己盖的茅草房,现在我女儿家可是大别墅!”家住姑苏区苏锦街道新天地家园南社区的唐水玲阿姨“忆苦思甜”,她拿出一幅珍藏的油画,展示20世纪60年代苏州农村的风貌。

唐水玲今年75岁,现在住在新天地家园南区。20世纪60年代,她的丈夫救了一位画家。画家为了表示感谢,赠送给他们一幅油画,画的正是她家门口的景象。

“这座小桥是‘安德桥’,桥北是新华村,桥南就是我们苏站村。”唐水玲介绍画面上的景象,一座茅草房位于画面最醒目位置,“这是那时候‘种田客’的房子,土坯筑墙,茅草为顶,门窗是捡的城里人丢弃的旧门窗。当然,这还是画家美化了的画面,真正的茅草房要破旧得多。”唐水玲说,所谓“种田客”就是当时来苏的异乡务农者,“有常熟的、昆山的,还有无锡、常州郊区的,我的爱人就是江阴人。”

唐水玲爱人当时在苏站村当“种田客”,没有房子就依靠着当地人的民房,盖起了茅草房,到冬天的时候,屋顶还要添柴加厚,防止漏风。两个人结婚后,辛苦劳作,希望改变家里穷困的面貌,那时候家里六口人,一个月的收入就12元,5分钱两根的油条都吃不起。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唐水玲开始卖豆芽。夫妻俩每天起早摸黑,实现了勤劳致富。唐水玲说:“豆芽每四小时就要浇一次水,我们从没有睡过一个整夜觉,但是那时候我们的收入每天能有5元钱,在当时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

赚到第一桶金后,唐水玲夫妇开始改善住宅,1982年造起了楼房,“底下三间,楼上两间,花了1万元,当时是一笔巨款了。”次年,唐水玲又在楼上添了一间,“女儿们纷纷要出嫁了,添房添喜。”

到了1990年,靠着当时村里“大力发展养猪”的号召,唐水玲又添了两间猪圈,她感慨道:“两间猪圈,已经比当时夫家的茅草房好太多了。”

时间又过了7年,1997年,唐水玲家靠着勤劳和多种养殖,已经成为苏站村有名的“发家户”。“结婚时,我家是村里最穷的,后来靠着改革开放和我们自己的奋斗,盖起了村里第一栋别墅。”唐水玲说的别墅,是他们斥资50万元建造的四米四开间的楼房,共计375.8平方米,是当时村里最大的房子。

2004年时,苏站村动迁,唐水玲一家搬到了新天地家园,而此时,她的女儿也靠着实业起家,购买了豪华别墅。她笑着说:“女儿家里亭台楼阁,再回想起这张油画,真的是做梦一般。”

标签:茅草房;房子;女儿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