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常乐镇:杨大姐工作站成功调解跨省赡养纠纷
2025-04-21 17:25: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近日,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杨大姐工作站成功调解了一起跨省赡养纠纷,成功维护了老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修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工作站的调解员们用实际行动织就了一幅基层善治的和谐图景。

  千里急电牵动人心:八旬老人困境引发跨省救援

  2025年4月的一个清晨,一通来自浙江义乌救助站的紧急电话打破了常乐镇常来村的宁静。电话那头,八旬老人张某某中风后无人照料、流落他乡的困境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老人颤抖的声音里满是思乡之情:“我想回家……”接到求助后,常乐镇常来村书记杨嘉乐立即放下手头工作,一场跨越海门、上海与浙江三地的爱心救援行动迅速展开。常乐镇杨大姐工作站和便民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组成调解团队,多方联动为老人铺就回家之路。

  情感与法理的碰撞:解开尘封多年的心结

  调解团队首先找到在常乐镇生活的小女儿朱某某,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我三岁就被母亲抛弃,三十多年来从未感受过母爱,现在凭什么要我赡养?”朱某某哽咽的话语道出了积压多年的委屈。杨大姐轻轻握住她的手:“我们理解你的痛苦,但法律赋予的义务和血脉亲情同样重要。”调解团队一方面耐心倾听朱某某的倾诉,用心理疏导化解其心结;另一方面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赡养义务的法律强制性。同时,通过走访老邻居、查阅户籍档案,核实老人当年出走的苦衷,为调解奠定事实基础。

  跨区域协同作战:一场温情与智慧并重的调解接力

  为彻底解决问题,调解团队决定“追根溯源”。4月16日,杨嘉乐书记带队驱车两小时前往崇明区庙镇南星村,寻找老人另外两名子女。在两地村委会的配合下,一场特殊的家庭会议在南星村调解室召开。调解员创新采用“背对背”调解法,分别了解每个子女的经济状况和实际困难。掌握具体情况后,调解团队量身定制“赡养方案”——将老人从义乌救助站接回安置于常乐镇颐生村托老院,由三名子女平均分摊老人的生活费及医疗费。

  破冰时刻:法律尊严与亲情温度的双重胜利

  经过连续三天的调解拉锯战,转机出现在第四天上午。当杨大姐工作站的调解员陶文康播放老人躺在病床上录制的视频:“孩子们,妈妈当年对不起你们……”时,在场子女无不落泪。调解团队抓住这一情感契机,现场起草赡养协议,签字完成后,小女儿朱某某红着眼眶说:“法律让我明白责任,亲情让我选择原谅。”一纸协议背后,是法律尊严与孝道美德的胜利,更是基层治理温度的生动体现。

  这场跨越三地的调解,不仅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意。正如杨大姐所说:“每调解成功一个案件,社会就多一分和谐的力量。”金毅 蒋正和

标签:法律尊严;亲情;调解
责编:姬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