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止谣言,从娃娃抓起
2024-04-23 17:4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雪沁  
1
听新闻

  为深入推进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提升广大群众鉴别网络谣言的能力,4月23日,大公派出所民、辅警深入辖区学校开展防网络谣言宣传活动。

  网络谣言往往披着“真实”的外衣,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甚至引发社会恐慌。活动中,大公派出所民警葛晶,通过发放卡通宣传页、讲解普法漫画等幼儿容易接受的形式,向小朋友们详细描述了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以及防范措施,并鼓励小朋友们将活动宣传页带回家中,提醒家长仔细阅读,在参与网络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不听谣、不传谣,更不能造谣。

  通过此次活动,学校师生对网络谣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防范意识。接下来,大公派出所将继续深入辖区企业、街头、商户,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粘贴宣传标语、利用企业LED显示屏循环播放“打击整治网络谣言”相关宣传标语等多形式,宣讲网络谣言的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群众识谣能力和守法意识,筑牢抵制网络谣言的安全屏障。

  1什么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境内外网站、社交平台等网络介质,传播没有事实依据,且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不实信息。

  2如何辨别谣言

  网络谣言具有夸大事件严重性、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等特点,想要辨别看到的信息是否真实,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判断:1.查看内容是否客观。网络谣言通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目的是煽动受众情绪,往往缺乏客观证据及描述。2.查看来源是否权威。通过搜索相关关键词,查看有无其他权威媒体发布相关报道。如果仅仅是个人在传播.是谣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3.查看平台是否正规。部分不法网站平台,为了吸引流量,往往充斥大量不健康内容。4.慎重转发和分享。在没有确认消息真实性之前,避免盲目转发、分享,避免成为谣言传播扩散的“帮凶”。

  3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 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通讯员:王雪沁)

标签:网络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期徒刑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