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华
旭日喷薄耀晶辉,恒以致远达化境。陈旭辉,国家级非遗项目《水晶雕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东海县恒达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躬耕水晶行业30多年。2024年,他凭借对水晶雕刻艺术的卓越贡献与非遗传承的突出成就,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全国非遗领域获此殊荣的匠人代表之一。
黄土地里的水晶梦
东海县素有“世界水晶之都”的美誉,水晶开采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硅含量高达99.99%,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陈旭辉自幼浸润于水晶文化的沃土,三十余年如一日深耕水晶雕刻技艺,视其为一生的事业,从手艺人到守艺人,传承非遗水晶雕刻技艺,赋能行业创新的手工温度。
东海县恒达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旭辉
懵懂年代初识水晶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1976年,陈旭辉出生在“水晶之乡”连云港东海县曲阳乡,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小时候,大人告诉他,水晶是有灵性的,不仅会在地底里“跑”,夜晚还会冒火光,村民过去用箩筐罩住冒火光的地方,用铁锹开挖下去,准能挖出一块水晶来。
1988年一个冬日的下午,寒风料峭,空旷的田野萧瑟苍茫,洒满乡间小路的阳光让寒冷的冬日弥漫着一丝暖意。父亲带着年仅12岁的陈旭辉满怀着憧憬与希望走向承包的农田,到了自家的承包地,父亲怜爱地抚摸着他的头说:“挖水晶讲究缘分,有缘才能遇见水晶。”说着便将铁锨随后一抛,定了塘口就开始挖掘。年少的陈旭辉也学着将铁锨抛起来,定了自己的塘口后,便使出浑身力气挖掘,就这样一直挖到了傍晚,刹那间,坑塘边上的泥土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露出了一块黑黝黝、水汪汪如牛眼一样的石头。
“我挖到水晶石了!”陈旭辉欣喜若狂朝着父亲大喊。父亲一下子跳出塘口,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过来,望着表层泥土脱落的石头,高兴地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小子,你与水晶有缘啊,挖到一块上好的水晶!”父亲小心翼翼地取出水晶,放进垫着草的箩筐里,生怕磕坏了这块来之不易的宝贝。这块20多斤重的无色水晶,让他对水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种下水晶梦的种子。
1989年的春天,这块水晶被有缘人以2000多元的价格买走,家里用这笔钱不仅盖了四间大瓦房还添置了一些家具,极大地改善了居住条件。少年的陈旭辉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水晶不仅能带来香喷喷的猪肉和漂亮的新衣服,还能给人生带来更多可能。更奇妙的是,这块水晶不仅让他结下了水晶缘,还带给他一生的爱情缘,当年买走那块水晶的老板成了他的岳父。
1994年,陈旭辉开启了水晶事业的创业奋斗之旅。1996年,时年20岁的陈旭辉经人介绍与平明镇安营村的王小荣结为夫妻。他在岳父的指导、妻子的支持下,创办了恒达水晶珠宝有限公司,从此在水晶事业上越走越远,成长为东海水晶产业的明星企业之一。作为岳父的得力助手,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走出家乡跑展销会的创业历程,为东海水晶寻找外埠市场。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的经贸洽谈会、珠宝展销会、广交会、昆洽会、厦洽会、西洽会、哈洽会等都少不了陈旭辉的身影。为了参加展会,他坐过十几个小时的大巴车,站过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但再苦再累也挡不住他展销水晶的信念。
那鲜活的画面犹如梦想的种子深埋在青春少年的心田,此后的30年,他静静地发芽、成长、绽放,成就了一块块其貌不扬的石头,演绎一个个神奇的水晶艺术故事。他把梦想变成现实,把事业做到极致,把产品升华为文化,这就是他的水晶梦。
奋进路上勇闯敢为
三年多的经贸会展销,他成功抓住了商机,迅速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也积攒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前几年做水晶眼镜和水晶饰品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做水晶雕刻件的想法。他不断南下北上走遍了国内数百个玉石珠宝加工厂,拜访了数十位优秀的玉石雕刻大师,为日后企业的发展壮大埋下了覆笔。
陈旭辉发现东海的产品已无法满足来自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高端客户群体的需求,他们对水晶工艺精细化和审美要求更高。他广泛征求专家、客户、同行的意见和建议,果断决定调整采购、展销经营模式,为加工、销售等一体的经营模式。
《志在必得》,荣获艺博杯·金奖
1999年底,陈旭辉开办“东海县牛山恒达水晶工艺品厂”水晶工坊。他根据水晶的个性特征,结合传统文化赋予其吉祥的内涵,解读其独特的美学意义,提升水晶的文化价值,变卖产品为做文化。2001年,他进军水晶观赏石的文化理论研究与水晶艺术精品研发与推广。2003年,他快速进入水晶艺术品的原创雕刻,高薪聘请专业的设计师、雕刻师、抛光师以及底座加工师傅,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创作团队。为了给团队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加大投入,从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搬迁至300多平方米的大厂房。同时,配置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实现了人员、场地、设备及企业运营模式的全面升级。企业升级后,产品设计新颖、品类丰富、制作精良,深受市场好评,企业销售额连续多年突破1000万元,年利润达200多万元,为恒达珠宝企业进一步提档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在水晶事业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
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转变,铸就了他在水晶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2005年,水晶雕刻工艺品跻身于世界艺术品的殿堂,创作的水晶雕刻品在市场上也深受青睐。2012年,他成立“东海县恒达珠宝有限公司”。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打造了集水晶设计、雕刻、抛光、底座、展示、销售等全产业链一条龙跟踪服务,实现了从水晶作坊到企业公司的华丽转身。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陈旭辉又做了大胆的设想,要将这份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走高端精细化水晶雕刻路线,创造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元素的水晶作品。他带领团队深入探索水晶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从选材到设计,从雕刻到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
事与愿背,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作品无人问津的困境,家人也不理解,陈旭辉很是纠结,两年的难熬时光成为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如今,提起当年,陈旭辉感慨万千。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陈旭辉最迷茫的时候,江苏省艺博杯的比赛让他鼓起勇气:“尽管没有收获到客户的认同,但是我的作品得到了专家老师的赞赏和认可,也获得了不错的奖项,这让我更加坚定我的选择没有错。”陈旭辉重拾信心,坚定走高端精细化水晶雕刻路线。截至2024年,企业累计获得50余项国家外观专利和600余项版权专利,成为非遗技艺展示的窗口。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角。不要害怕与众不同,不要畏惧失败,因为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陈旭辉以冷静、睿智的目光,审视和把握市场的风向,敢于尝鲜,敢于走不一样的路,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独特的足迹。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刻刀雕琢水晶文化
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的艺术。陈旭辉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他对水晶原石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审视。他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在设计上追求创新。他指向一旁的3D建模设备,“老一辈传下‘三刀定乾坤’口诀,但现代设计得‘借科技之力’——先用数字技术模拟雕刻效果再手工精修,废品率从30%降到5%以下。”
在东海水晶界,早期大家多以“水晶球”为主题创作,这就使得一块水晶原料打磨成晶透的水晶球,要废掉水晶棱角,造成原材料的浪费。陈旭辉就想,雕刻水晶“南瓜”工艺品,不仅能减少原材料的浪费,还可最大化利用原料雕刻出装饰“南瓜”的枝叶等,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工艺虽然复杂,耗时长,要求高,但却能改变以往单一的“水晶球”工艺品种,而且经济效益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陈旭辉是全国水晶界唯一的专做水晶“南瓜”的工艺大师。水晶“南瓜”是他坚持了20年的系列创作。陈旭辉谦虚地说:“我觉得艺术一定是来源于生活,就像小时候在农村接触到的花草啊、绿植啊、瓜果呀,我们是司空见惯的,每天都在这个环境中长大。南瓜那种藤蔓生长,寓意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以前是论斤卖原料,现在是论克卖创意。陈旭辉认为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历史,而是要在传统中注入时代灵魂,用当代语言讲述永恒匠心。他将现代美学与传统吉祥纹样结合,正用传统錾刀雕琢出水晶“南瓜”系列主题作品,推动东海水晶雕刻从“工艺品”向“艺术收藏品”升级。
陈旭辉做的水晶“南瓜”作品,连续两年摘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19年,由他创意雕刻的《大业有成》水晶“南瓜”作品,入选“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天宫流韵’大美江苏特展”,并荣获连云港市2019年度优秀版权作品;2020年,《大业有成》又跻身“江苏省优秀版权作品产业转化重点培育项目”。2023年,他耗时数月为东海水晶非遗馆创作的《大业有成》南瓜雕刻作品,以天然水晶的色泽与纹理模拟南瓜形态,既保留原石的自然美感,又赋予其“丰收吉庆”的文化寓意,刻画得精美绝伦,宛若人间神话,成为非遗馆的镇馆之宝。
艺术创作讲究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心态必须平和而开放,灵感往往在不经意间涌现。正如水流经过曲折的路径最终汇入大海,艺术创作也需要经历探索和实践,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陈旭辉把艺术创作的目光转向以“鱼”为题材的水晶系列作品。“晶魄要顺着天然纹理走,下刀如抚琴,多一分则破韵,少一分则失魂。”师父的教诲萦绕在耳畔。《生生不息》选用水晶之都优质天然无色的水晶,采用多方位、多技法的雕刻,让作品呈现出360度的观赏效果,每一面蕴含不同深意。作品雕刻成逆流而上的鱼群造型图案,一条大鱼、几条小鱼,采用阳雕、阴雕、圆雕内雕等技艺雕琢,体现鱼群内个体的独一性,鱼儿不畏艰难,在激流中勇进,以此赞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传承与精神。
他深情于瓜、痴情于鱼、钟情于豆、醉情于竹、纵情于花,在水晶的故事里,一块块水晶的形式被重新定义,一座座艺术群像赫然耸立。正是这种对传统工艺精益求精执着的艺术追求,让他在水晶行业浪潮中始终坚守着文化根脉,他的恒达珠宝雕刻非遗工坊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并逐渐成为《东海水晶雕刻》非遗技艺展示的窗口,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择一事,爱一生”,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水晶雕刻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陈旭辉就像浩瀚苍穹之于雄鹰,遨游在水晶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恣意创作,让水晶雕刻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释放着独有的艺术魅力,燃烧着对水晶的热情与执着,他这一辈子注定与水晶有缘,与水晶成就了彼此。
人才引领助力非遗
传承水晶技艺,把水晶文化发扬光大是一代代水晶人的追求。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旭辉深知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他通过传统“师带徒”的技艺传授、“以赛代评”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人才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陈旭辉说:“正是因为有师傅的毫无保留的‘传帮带’,才能实现雕刻技艺的传承发展。”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而在年轻人的指尖。陈旭辉认为,非遗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学、授、用、产、研等方面的系统性保护。2013年入驻中国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他创立了水晶雕刻“现代学徒制”基地。定期举办水晶雕刻技艺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雕刻大师来基地授课,分享创作经验和艺术心得。在这里,年轻学员既要临摹明清精雕图谱,也要学会3d建模;既要在太湖石上练“听刀”绝技,也要掌握激光雕刻参数调试。还鼓励学员们积极参与各类艺术展览和比赛,通过实践锻炼展示自我。只有不断探索新思维、新方法,才能更好地传授技艺、培养人才,持续不断地推动技艺传承,传承守护着水晶雕刻这一古老的技艺,推动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繁荣发展。
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陈旭辉积极参加各种艺术培训和交流活动,与同行们切磋技艺、交流心得,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和思路。2018年至2024年,他先后参加清华大学企业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南京大学江苏省工艺美术高端人才研修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设计能力高级研修班、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学术研修班。他还深入研究水晶雕刻的新技艺,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力求在水晶雕刻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项目,在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水晶雕刻选修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水晶雕刻人才。他独创的“三步教学法”——从临摹经典、创意设计到独立创作,循序渐进地激发青年匠人的艺术潜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已成长为技艺精湛的水晶雕刻师,为东海水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师父要求我们每件作品必须有创新。”00后的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张浩宇展示着他的获奖作品《跃》,整件作品雕刻细腻,鱼身的鳞片层次分明、鱼鳍飘逸灵动,细节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通过水晶材质的透明和折射效果,赋予作品灵动的光泽感,仿佛鱼在水中游动,创意十足。精湛的雕刻技术和对材质的巧妙运用,使其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
他致力于传承创新水晶雕刻技艺与人才培养,在他的悉心培养指导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吴子生、“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张浩宇等数十位水晶雕刻人才。在百花奖、金马奖、天工奖、神工奖、玉龙奖、山花奖、艺博杯、子冈杯等国家级、省级玉雕大赛评比中获得金银大奖70余项。有的学生陆续成长为技艺精湛的水晶雕刻师,为东海水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企业先后获评“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江苏省非遗创意基地”“江苏省乡土人才摇篮奖”等荣誉,作品被国家一级博物馆永久珍藏。企业传承团队连年受邀参与国际交流周与国内各大非遗展览活动多达30余次,是东海水晶雕刻技艺的重要传承力量。
传承创新振兴乡村
陈旭辉秉承“创新、传承、卓越、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以推动水晶工艺的创新发展为目标,汇聚行业内顶尖的工艺大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打造企业名牌,弘扬水晶文化。恒达珠宝积极打造非遗体验工坊,辐射带动当地500多人从事水晶行业致富。
陈旭辉不仅是一位匠人,也是水晶文化产业发展的传播和推广者。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国际传播项目,他将东海水晶文化艺术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如今的东海,30万从业者组成的“水晶大军”遍布产业链上下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游客们在东海水晶雕刻非遗馆通过全息投影重现明清水晶雕刻场景,让非遗技艺活在现代。
陈旭辉用刻刀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复活千年晶雕绝技、锻造百人匠人梯队”的非凡成就,在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东海水晶印记。他的故事印证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坚守,更需创新,为弘扬水晶文化与乡村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块水晶滋养东海大地。行走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晶都福地,河流遍野,晶石遍布,水因晶石而有灵性,晶石因水而更莹润,这是大自然给予水晶人的福祉。这里孕育了无数敢闯敢干又富有创造力的水晶人,陈旭辉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既普通又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