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街道看见陌生的光--南京诗人专题研讨“城市诗”
2025-04-12 09:12:00  作者:齐圣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针对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城市题材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价值定位、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感知及发掘等问题,近二十名诗人、作家4月11日相聚南京开展了专题研讨。

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对传统诗学的梳理、反思和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城市题材的诗歌创作挣脱农耕文明叙事中田园牧歌式的情意束缚,呈现强势生长的势头,但繁茂的背后也存在着良莠同在、杂音起伏的问题。为驱散迷雾、端正诗风、构建现代城市诗健康而又出彩的美学架构,南京一些长期从事此类作品创作的诗人积极筹划,促成了这次研讨活动的开展。研讨期间,大家纷纷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就如何认识和理解城市诗的现代审美;如何抗拒世俗干扰,在创作中秉持关注普通民众的人文情怀;如何以艺术的、审美的眼光读城,发现风物景致、史痕世事蕴含的文化及精神看点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长期坚持“民间化写作”的老诗人叶庆瑞把城市诗比作一张寻找精神家园的地图,他指出,这类诗通过对都市人心理状态的挖掘,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图景,超越了农耕文化中对自然与生活的单一化理解,因而具有不容回避的写作难度。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重建新的语言系统,在灯红酒绿中找寻新颖的意象,让读者在熟悉的街道上突然看见陌生的光;诗人张国凡认为,在当下诗人们看惯麦子泛滥之后,是时候关注钢筋水泥意象间诗意的立体化、审美化表达了。就文本的架构来说 ,城市诗始终处于“在建”状态,它并不是城市意象的堆砌,而是精神深度的不断发掘。因此,城市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与时俱进,从而在大浪淘沙中形成新的写作伦理;诗人谌宁生指出,现代诗的城市视角,便是诗歌对现代城市人群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的积极观照与表现。在复杂且多变的社会光影面前,人们随时可以感觉到无所适从带来的尴尬,如生存尴尬、社交尴尬、价值选边尴尬、代际尴尬、认知滞后尴尬等,面对这些,诗歌尤其需要艺术地释放社会良知与人文情怀;诗人吴其盛则从直观收录、文化感知、艺术审美、生命体验几个表现层级上辨析了城市诗的作品优劣,强调要高度关注并实时监测我们笔下城市诗的艺术含量和健康指数,从而以生命去感知生命,抵抗浅薄、平庸,努力发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尚未被发现的艺术和人性光亮,使之自然、坦诚而又神采奕奕、令人叹服地显现在每个人所钟爱的诗歌语境中。

老诗人王德安、辛明水,知名作家李凤宇、尹最良,诗人方政、高安宁、西子乔、张学庆、张伟斌、孙万江也在发言中强调,要创作出优秀的现代城市诗,尤其要注重讲真话、注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和灵魂,要善于抓住关键节点、亮点打动人心。至于表现形式,则不必强求统一,可以客观描述,可以主观代入,也可以哲思明理;知名媒体人汤雅洪、刘鉴也参加研讨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齐圣

标签:
责编:杜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