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被拖欠货款导致陷入危机,被执行人面临机器设备无法出售难以为继,“两难”局面如何迎来“双赢”结局?近日,高淳法院灵活运用执行手段,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通过“以物抵债”等量身定制的执行方案,让被执行人摆脱债务的同时,保障申请人的胜诉权益。
遇阻——变现处置困难
甲公司与乙公司是商业合作伙伴,乙公司因需向甲公司定制一批特种设备,支付了100万元预付款,但在设备交付安装后,因乙公司经营不善,项目未能如期投产,且无能力支付剩余200余万元的货款。
执行立案后,承办人立即对该特种设备进行了查封,拟按照拍卖程序进行拍卖。但经调查了解,因该设备属于特种定制设备,使用范围较窄,若按照传统执行思路,直接对设备进行拆除拍卖,不但会延长财产处置时间,产生高额的拆卸费用,亦难被竞拍成功,最终可能导致流拍的情形。
转机——探寻执行“最优解”
“两家企业员工人数众多,一旦拍卖不成,极易激化矛盾……”承办人深知,该起涉企执行事关两家企业,如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造成企业资产不能及时被盘活,也会让申请人的胜诉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
如何另寻突破口,促进债务得到实际清偿?
为此承办人多次与双方公司负责人分别沟通、查询走访了解情况,希望既不影响甲公司利益,又有效助力乙公司财产变现。
多开几处方,多抓几服药,总能将事情解决好。承办人在一次与甲公司负责人沟通中得知,该公司目前正好有一个项目可以用到该特种设备的零件,但是项目比较紧急,如果走拍卖流程显然会错过时机。
破局——以物抵债促“双赢”
得知上述情况,承办人积极促成双方公司负责人面对面沟通。
“你们也是合作多年的老伙伴了……”承办人组织多轮磋商,最终双方和解,达成以物抵债协议,甲公司申请法院解除对该设备的查封。
在执行干警的见证下,该特种设备成功交付甲公司,该案顺利执结,不仅极大地缩短了财产的处置时间,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也最大程度上降低因处置造成的被执行人财产价值的贬损,让乙公司得以“喘口气”。
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法院 陈妍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