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云姐”视频号的镜头里,有游人采摘的热闹,有农民用心养护的艰辛,有种植经验的亲身传授……一幕幕质朴的乡土画面勾起了很多人心中的田园回忆。
2014年,南京江宁谷里张溪人张云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返乡创业,一手创办了南京富蓝特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乐于“试新”、勇于“创新”、不断“更新”之下,把昔日荒山开辟为集水果采摘、科普研学、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农场,自己也成为周边蓝莓界的“大V”,走出了新时代“新农人”的范儿。
返乡创业,做泥土地里的“弄潮儿”
2014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云参观了一个蓝莓种植基地。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农业项目的那种惊喜,让“80后”的张云选择放弃城里生活,放弃稳定的事业,回到家乡,在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下,与合伙人合股,成立了南京富蓝特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
最初,在没有调研品种和土壤的情况下,合作社大面积栽种了几万棵蓝莓苗,因为品种问题和新苗培育经验不足,次年夏季,蓝莓苗出现大片死亡。面对第一次的失败,合伙人选择退出,张云则用尽全部积蓄收购其他合伙人的投资股份。
怀揣着对农业农村深厚的情感,有着比同龄人更“野”理想的张云,选择继续在土地里“折腾”,靠着一把锄头一把锹,坚持当泥土地里的“弄潮儿”。
不断探索,做摸石过河的“孤勇者”
向书本请教、向专家请教、向有经验的“老农人”请教……经历第一次种植失败的惨痛教训后,张云“孤身一人”走访了全国50余家大小蓝莓农场、基地,结识了很多有经验的“田秀才”,初步掌握了现代果蔬种植技术;同时自身不断探索钻研,大胆试点尝试,并针对谷里本地土壤条件,学习先进农业科技,引进国内适宜的优质蓝莓品种。不久,她以土地流转方式租赁了200余亩土地,投入1200万元,再次在故土深耕蓝莓种植。
从育苗到种植再到管理、销售,张云以生产安全、优质、生态、营养、健康有机为目标,坚持做生态种植、绿色生产。考虑到蓝莓鲜果不易保存,张云在开展鲜果直销、采摘等业务的同时,还将目光投向蓝莓深加工产品,并为此注册了商标。“目前,我们可以提供蓝莓酵素、蓝莓果酱、蓝莓酒等深加工产品,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蓝莓的附加值,延长了销售时间,更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据了解,目前园区共种植7个品种、4万多株蓝莓树,根据成熟时间的不同,挂果期可以从5月中旬持续至7月底。200多亩的土地上每年产量可高达60吨,产值高达300多万元。
开拓创新,做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现在,蓝莓不仅是我们村的致富产业,还成了拉动村民家门口就业的重要项目。进园务工的村民挣到了工资,流转土地的村民收到了租金,入股的村民年年拿分红。”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云积极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联系街道相关部门,通过回购的方式,引导附近农户参与蓝莓种植,共同致富。
在搞好合作社经营的同时,张云加强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的推广,积极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把自己的种植管理实践经验拍成小视频,发布在网上供大家学习参考。她说:“等后期蓝莓深加工做起来,合作社的蓝莓产量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我们希望带动周边农民一起种蓝莓。由我们提供蓝莓树苗,并进行统一的技术指导,成熟后再进行回购、深加工,带领大家共同走向富裕。”
张云坚持“筑巢引凤、增岗就业”,按照“园区景区化、景区产业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理论,在开发蓝莓采摘业务的同时,还引入马术、垂钓、拖拉机乐园等其他文旅活动项目,吸引了周边许多家庭组团来游玩。
经过近十年用心也用“新”的经营,合作社先后获得“市级示范合作社”“南京市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张云本人也迎来很多高光时刻,“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江宁区人大代表”“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接踵而至。
荣誉的背后,是肯定,更是认可。十年的青春,底色是苦,回味却甘。
(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