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的薛城遗址,是迄今已知南京地区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聚落遗址,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10月7日和8日两天,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连续播出纪录片《解密薛城》上下集,回顾了薛城遗址自发现以来的历次考古发掘,揭秘了在该遗址上获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考古收获。
纪录片中介绍,薛城遗址发现于1997年。那一年8月3日,几位农民找到当时的高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濮阳康京,告诉他薛城乡正在建设卫生院大楼的工地上,发现了一些碎陶片和奇怪的石块,猜测下面可能埋藏着古代墓葬。濮阳康京迅速赶到现场,发现工地的土层里有各种各样的陶片、打磨得很精细的石块,以及一些人骨遗骸。高淳历史悠久,地下遗存丰富,此前就有固城遗址、朝墩头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濮阳康京猜测这里可能是重要的古人类生活遗址。他立刻请卫生院停止施工,并将这一情况上报给南京市文物局。很快,考古队员赶往当时的高淳县进行调查。
到达现场后,考古队员发现了各种经过打磨的石钺、石斧、石锛、石凿,以及大量胎质疏松的陶片。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陶器的出现,说明人类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火制作工具。结合现场的各种线索,专家们最终确定,在薛城发现的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遗址,并将其命名为薛城遗址。
据当年参与考古发掘的南京师范大学王志高教授介绍,薛城遗址位于石臼湖南岸,东西长330米,南北宽210米,覆盖面积约6万平方米。薛城遗址是迄今已知南京地区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聚落遗址。它是能够和上个世纪50年代在南京鼓楼区发现的北阴阳营遗址相媲美的史前聚落遗址。
高淳区博物馆馆长葛鹏云介绍,大约6000年前,薛城遗址所在地是古丹阳大泽上一个岛形台地,类似于半岛向湖区延伸。薛城先民就生活在这片烟波浩渺的水域之中。
薛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螺蛳壳和河蚌壳,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带气候温暖,薛城先民已开始吃螺蛳和河蚌,生活较为富足。遗址上出土了网坠,证明薛城先民使用渔网捕鱼;而出土的骨锥,则可能是用来缝纫兽皮、制作衣物的。这些生活器具的出土,还原了薛城遗址先民们的生活。他们临湖而居,用渔网捕鱼,以火制陶,以陶烹饪,能够熟练地运用纺轮与骨针制衣。
1997年以来的三次考古发掘充分证明,薛城遗址的文明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一直延续至公元前2500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此繁衍生息生活了近1500年。一代代薛城遗址的先民们,共同组合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
“高淳薛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我们认识这一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面貌,对于构筑南京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乃至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宁镇地区、太湖流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王志高教授说道。
(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