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高二适(十九)
□ 曹洋
五、家国情怀——三哭①
男儿有泪不轻弹,弹泪只因家国事。这是高二适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然而祸不单行,中原发生了持续三年的大旱灾,仅河南省饿死、病死的就达三百万人。高二适老家小甸址,1939年也发生了旱灾,后来靠补种的荞麦救活了数千人。长江下游虽然没有像河南省发生特大灾害,但也发生了旱情。1942年,面对外有侵略、内有天灾的社会局面,国民政府却不闻不问,还继续强征田赋,放任豪强、军阀乘机放高利贷,强占农民的土地。“人祸”有甚于“天灾”。国民党的所作所为造成的人间惨剧有甚于晚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但凡有良知的人无不为此痛恨,高二适以“诗圣”的笔法记录了这样的现状:
见获稻者有感
看人获稻蓦然喜,今我无田耻非耻。江东年荒归不得,聊叹此途谷贵矣。
读书不能致太平,况今四海兵尘生。世人倒本齐其末,文字村荒媵我耕。
禾莠骄骄农意足,小人祗解果其腹。岂知仓囷空虚多,万钱斗米无可告。
我来亭午风正凉,瘵饥一试稿草香。痛哭不为士难饱,深仇还在国无良。
诗的情感一波三折,先是“喜”,继而转“叹”,最后是“痛哭”。“喜”是因为看到农人收获的稻谷,知道他们生活有了保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许只是他的一面,其实高二适书里书外从来就没有隔断,他在书里寻求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炼就观世之慧眼,开济业之药方。眼前的喜悦,并没有带来持久的快乐,因为他的心由此及彼想到正处于年荒的江东。虽然他可以像梁实秋那样完全沉浸在自己所经营“雅舍”的情趣中,也可以沉醉在如那批官僚享受大后方醉生梦死的生活里。显然他面对苦难没有转过头去,他痛叹灾区的稻谷贵了,担忧万钱斗米,百姓何以聊生。他叹惜读书再多也难以平治天下,而握有权柄的人,在四海兵起的国难之时却只做表面文章,没有认真地去解决实质问题,甚至还放任不法分子囤积居奇,盘剥百姓。“倒本齐其末”,语出《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其讽喻不言自明。高二适痛哭的不仅是国贫难以填饱仕的肚皮,更在于国家没有提出良策的贤才俊杰。这是对云集所谓党国精英却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的痛击与批评。此为高二适一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