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浙江绍兴,我参观了蔡元培先生的故居。
现代人对历史上的名流大家,对他们的业绩和贡献能够记得多少,我不敢妄加推断。但可以肯定,对大多数人而言,知道蔡元培曾经是国民党四大元老,担任过北大的校长,这似乎已经不错了,至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究竟还做过什么,都有哪些突出成就和贡献,一定不甚了了。
瞻仰了蔡元培故居、蔡元培广场、孑民图书馆,回家后我又找来相关书籍资料,仔细研究了蔡先生的生平、著述,外界的评价等,发现蔡先生作为一个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为中国的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为社会的民主进步,为培植青年英才作出了诸多杰出贡献,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观察,大师的品行、操守、人格力量等,都是高山仰止的存在。
蔡元培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他任北大校长近十年,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他的一生,是追求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一生。蔡元培也是早期的革命家,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已是同盟会上海分会的负责人;五四运动前夕,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到北大主持文科,聘请李大钊为北大图书馆主任和教授,同时聘请一批新派战将到北大任教;晚年他为抗日救亡事业奔走,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蔡元培原本是一个传统的旧式知识分子。他考中过举人、进士,做过翰林,国学功底深厚,但是,他对新思想、新事物很敏感,他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地做过长时间的考察、研究,对西学以及西方的先进制度文化,积极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并且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到北大的革新治理,包括构建更加宏观完整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之中。
蔡元培勤奋刻苦,积极进取,学贯中西,成就斐然。最令我感佩的,是蔡元培的胸怀与格局。他被尊称为“识得大师的大师”,他以宽广的胸怀和远见卓识,不拘一格选拔各路人才,王国维、黄侃、鲁迅、辜鸿铭、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陈独秀、徐悲鸿、梁漱溟、李大钊、李四光……星光灿烂、熠熠生辉,他们应蔡元培之邀云集北大,成为上世纪划时代的动人景观。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招延人才的显著特点。对于不同性格、不同思想、不同政见的人才,他能以海纳百川的境界接纳包容。一般说来,大师级的人物都比较有个性,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造诣很深。当时的北大,既有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有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相对保守但国学功底深厚的大学究。处于西风东渐、新旧体制激烈碰撞、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些人在政治倾向方面,呈现各式主张:有共产主义启蒙者的陈独秀、李大钊,有偏激躁进的钱玄同,有偏于守旧的辜鸿铭,还有主张改良包容的胡适等。了不起的是,蔡元培以他的宽广胸怀和魅力,将这些思想多元、个性鲜明、学术精进的大师聚合在一起,这是需要多么非凡的气度、多么宽广的眼界、多么超强的本领呀!
招揽人才需要胸怀、需要眼光,也需要方法。蔡元培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人文科学院院长)就很有点刘备三顾茅庐的意味,至于力排众议把梁漱溟请来北大当教师,更显蔡先生用人的气魄。当时的梁漱溟在一家报社当记者,只有中学文凭。蔡元培是从梁的一篇文章中读出了其间焕发的不同凡响和才气。他慧眼识珠,果敢擢用,才24岁的梁漱溟站到了北大的讲台上,为大学生讲授印度哲学课。后来梁漱溟取得的学术成就说明,蔡元培的眼力独到而敏锐,他不拘一格选贤用能的魄力和胆识堪为典范。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纵有再多的千里马也只能望槽兴叹,断无用武之地。蔡元培爱才惜才、唯才是举,不仅改变了某个人的命运,也不仅仅是让一所大学人才济济、生机盎然,更是对一个时代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蔡先生的人才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进步,依然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一个人的影响力、凝聚力来自人格魅力。人格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蔡元培较早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培养人格,用人格的力量做人行事,蔡元培身体力行,是当之无愧的楷模。他的字号为孑民、孑农,可看出他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谦卑和自律。
先生的人品、共情能力、成就对方的能力,他的知人善任、包容心以及个人的谦逊低调等,总能让周边的人心生感动并由衷敬重。同时期的人们称,“蔡元培道貌温言,令人起敬”,冯友兰说,蔡先生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敬,“完全是人格的感召”。从蔡先生的一系列修为中,能够感受到一个人品高尚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人格光辉。
此番蔡元培故居的参访,让我对这位民国大师增加了了解,增添了崇敬。蔡元培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实在是实至名归。蔡元培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值得后代人永远景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