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习惯”紧系“大健康”,推行公筷不能“一时热”
2020-05-08 10:37:00  来源:江南时报•江苏金融报道  作者:张东海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记者 张东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守护平安的妙药良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人们对餐饮健康的高度重视,使用公筷公勺呼声高涨。近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纷纷发出“公筷行动”倡议。我省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对公筷公勺的材质、颜色、长度、摆放位置、使用方法等作出明确规范。

高呼声倡导“公筷”“分餐”,在我国并非首次。早在1993年,中国烹饪协会就多次向全国餐饮业提出“分餐制”改革;2003年“非典”暴发,也曾激发各界对推行公筷的强烈呼唤,但却有始无终。究其原因,有用餐旧习的阻隔,更有疫情过后的意识松懈。

当“你和文明饮食之间,只差一双公筷的距离”,要守住“舌尖上的健康”,改变势在必行。从“一双筷子吃天下”到“公筷公勺摆上桌”,中间要跨越的,首先是根深蒂固的用餐理念。

一头圆、一头方,标准长度“七寸六分”的筷子,浓缩着太多的文化与讲究。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推杯换盏、“万筷齐发”,共同分享食物,相互夹送菜肴,这种和谐礼仪与热闹亲切,实在是“人间至美”。很多人由此认为,其乐融融的聚餐,让“公筷公勺”横亘其中,多少会显得生分,或嫌程序繁琐,为情感传递加了一道门槛。

然而人们需要警醒,“一筷满桌夹”的用餐方式,给幽门螺杆菌、肺炎病毒等病毒细菌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科学证明的事实,也是“非典”“新冠”给予的惨痛教训。要知晓,多动一次“筷”,病毒挡门外,使用公筷公勺的“小习惯”,紧系用餐人的“大健康”。防止“病从口入”“病由筷传”,健康用餐,才是对彼此的珍视与尊重。

当然,推行公筷不能成为一个人的“战争”,更需要环境氛围的“潜移默化”。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知识普及,有赖媒体大力度推介与宣传,使公众认识其重要性。近来诸多地方发起的倡议,就有助于人们了解相关知识、形成共识。也唯有更多人懂得使用公筷的必要性,且习惯如此,才不会因碍于“瞎讲究”“太矫情”的面子与偏见而拒绝。

当下是推进公筷使用的窗口期,也是决定公筷倡议会不会成为“一时热”的关键期。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大众的健康意识难免产生松懈;复工复产步伐加速,同事会餐、亲朋团聚定会接踵而来。很多人心底里会认为,既然病毒已去,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殊不知“合餐”“一筷”的用餐习惯,已经带给中国民众诸多沉疴宿疾,拿起公筷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途径。况且潜在风险无处不在,“防患于未然”,才是享受健康生活的唯一方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饮食习惯改变,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但只要起步,目标便日渐临近。我们每个人都该把公筷公勺用起来,在“小习惯”上多坚持一点点,逐渐使其成为普遍文化认同,这一更加卫生健康的“新餐桌文明”理应成为最基本的社会自觉。

标签:
责编:张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