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燕|苏作天工之“核”爆
2025-05-19 17:18: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王云燕  
1
听新闻

  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世界,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刀尖在核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船舷的轮廓便显现了,可纳百川,藏天地,画世间之众生百态,以一种极为精致的微观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苏州的舟山核雕。

  核雕是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的工艺品。核雕之“核”与“和(合)”谐音,有着阖家幸福、和和美美、百年好合等寓意,这小小的果核寄托了中国人的美好期待。“苏工”流派以线条流畅、意境典雅著称,与“北工”的粗犷风格形成鲜明对比。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访时,精选苏州名家核雕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2008年,苏州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以舟山核雕村为核心传承地,而钟氏家族作为核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在技艺传承与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紫金文化优青”,钟苑是“钟派”核雕第三代直系传承人。她以作品写实,刀工清隽,以重工精雕见长而闻名。她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写实与写意风格穿插,赋予核雕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钟家,一门忠良,一次次力挽狂澜,将舟山核雕复兴,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为核雕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人说钟氏血脉里淌着核雕的基因。祖父在煤油灯下刻出《东坡夜游赤壁》,父亲以失传的“蚊足刀法”复刻整部《金刚经》,而孙女的刀锋却偏爱与核对话:太湖石皱褶里藏着的云,古琴断纹中冻住的雨,皆被雕作核舟舷窗外的浪。其沉静、谦逊的性格匹配高超的手工技艺,受到海内外核雕爱好者的高度赞誉,是当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典型代表。

作权人:钟苑 拍摄时间:2019.4 拍摄地点:钟年福钟氏核雕工作室 作品名称:核雕《苏州园林》 原料:广东产油橄榄核 规格:35×16×14(cm) 技法:浮雕

作品介绍:“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苏州的一张名片,苏州古典园林的美是那样的精致优雅。苏州园林为橄榄核雕匠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那就是赏景。钟苑把每个园林最有特色的景致重新设计在橄榄核上,使得把玩者不仅是在盘手串,更是在欣赏美景,顷刻间这千百年的精髓便可尽收眼底,抬手间这几百年的园林便能出现在你掌心。

  《核舟记》的大型现场

  明朝人魏学洢写过一篇《核舟记》,那文章里记载的核舟长不过一寸,却窗棂具备,人物生动,连船底刻的《后赤壁赋》也字字清晰。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我初闻核雕,亦自《核舟记》始。几十年了,那课本上的《核舟记》竟还在记忆里浮动着。此时,我趴在钟苑工作室里的玻璃柜门外,看着里面摆放的一枚核舟忍不住啧啧称赞,以前只道是古人夸大,今日亲眼所见,方信古人诚不我欺,世间真有这般鬼斧神工。

  核雕不满一寸,竟有楼台窗棂,人物须眉,纤毫毕现。那舟子撑篙,衣袂似在风中微动;舱中人对坐,唇齿间仿佛正吐出些诗句来。灯光下看,核舟通体透亮,竟如琥珀一般,将几百年的光阴都凝在里面了。

  此前的20分钟。当天下午1点10分,我发微信告诉钟苑,还有15分钟我就要结束前一位大师的采访,13点30我准时到她那,没想到她说正好现在来接我。虽然同在苏豪文化科技创意园,相距不过几百米,但我若导航过去也总是麻烦一点的,她怕我麻烦,所以她自己不怕麻烦。

  有个丽人像一阵风飘进来了。圆圆的脸庞,眉目间自有一种清刚,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王老师,我带你们去。”我想,这便是钟苑了。

  工作室设在一栋写字楼里,一进门就是铺设的一段竖着的小青砖,有园林之趣,令人心情为之一松。她说话时声音不高,却字字分明,带着苏州水乡的温软,又掺着几分北地的爽利。偶尔抬眼,眸子里的光,亮得惊人。

(钟苑,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光福核雕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她煮水的动作行云流水,银壶在她手中仿佛也有了灵性。水将沸未沸时,她取出一小包碧螺春,茶叶在玻璃杯中缓缓舒展,如同复苏的春芽。她十指修长,细腻润滑,指甲修剪得极圆润,泛着贝壳似的光泽。穿着新中式服装的她看起来像是时髦女郎,不会想到她是身怀绝技的匠人;看起来她又像是古代的侠女,仿佛从银幕上走出来一样,衣袂间藏着剑气,袖底暗蓄风雷。

  趁着茶滚烫要凉一下的功夫,我起身四处参观一下工作室,这里的装饰是苏式园林风,布置得极为清雅宜人。几十平方的空间被她布置成茶室区,工作台,展览区域等多个区域,与其说是一个工作室,不如说是一个核雕背景的茶室更好,也看出女主人的不俗品位。案上散置核雕数十个,有山水,有人物,无不精妙绝伦。半成品若干,旁列刻刀数十柄。

  阳光斜切入室内,好像打过来一个射灯光源。檀木案头的碎屑堆成微型雪丘,泛着陈年琥珀的光——那柄祖传的平口刀已磨出新月般的弧度,刀柄浸透三代人掌纹的温度,此刻在她指间苏醒,如一只识途的鹤。

  我注意到一个陈列架上摆满了获奖证书,而且几乎无一例外是金奖。那些金奖证书如金箔般铺展,我笑着说,“你是金奖专业户啊!”我知道,更多深夜里,磨刀石上淌下的汗水比奖杯更亮。

  茶好了,可以入口。靠近鼻尖,便有花果的香味,有辗转的回甘,果真是一款好茶。“好茶待贵客啊!”她笑着,气氛尤为轻松起来。钟苑抓了一把核雕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有一枚核中核,大橄榄核内套小核,小核中又刻了庭院、人物,需用放大镜方能看清。“这要雕多久?”我问。“三个月。”她伸出三根手指,“每天八小时,不能间断。”也有几枚简易核雕,乃笑面和尚,寥寥数刀,神气活现。

  钟苑说:“王叔远刻核舟,用的是桃核。桃核纹路深,起伏大。不过,如今多用橄榄核,橄榄核有圆核、长核、异形核等,质地细密,硬度介于莫氏硬度2.5-3.5,不容易崩裂,可精雕细琢,有圆雕、浮雕、镂空雕。另外橄榄核含油量高,盘玩后易包浆,颜色逐渐红润透亮,提升作品观赏性。”我一边品茶,一边听钟苑介绍,忽然,我干咳了几声,说话多了就会这样,我已经习惯了,但是钟苑却贴心地立即给我找来了清凉润喉的糖果。和她在一起很舒服,能让别人舒服的人,不简单。我大概知道她出自著名的核雕世家,难怪有见过大世面的掌门人气度。

  我看见一枚核舟的船尾竟刻一炉,炉上置壶,壶嘴微倾,似有水汽氤氲。“《核舟记》里说炉上有壶,我总想如何表现水汽。”钟苑指着这枚核舟给我看壶嘴处极细的刻痕,“用0.2毫米的钻头划出十几道曲线,光线一照,就有流动之感。”

  工作室的角落里,一丛翠竹从父辈栽下的根脉里挣出新绿。风掠过时,满架橄榄核簌簌轻响,恍若先祖在提醒:所谓传承,不过是把骨血里的山河,一遍遍刻进更小的山河。

  生于斯长于斯

  舟山核雕村是中国核雕之乡。太湖之滨、穹窿山南一片70余村落范围古称香山,源于春秋时吴王种香之地。舟山村域处于香山中心范围,吴王在此建离宫,史称“南宫”,并开凿南宫塘,连通太湖。春秋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一统置吴县后,村域隶属吴县,历2200余年。1995年撤吴县,舟山村隶属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

  周景王至周元王期间,崛起的吴国与越国不断相互征伐,太湖一带成为交战的主要战场,水师是两国交战的主要兵力。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相,以孙武为将,在太湖边舟山一带督造舟船,训练水师,“舟山”之名由此而来。据《水战兵法》所载,吴国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及楼船、桥船、突冒等不同类型,其中大翼战船长12丈,宽丈6尺,可容载91人,成为古代水战的划时代标志。

  吴王在舟山的营造,诞生了早期的香山工匠。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带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兴盛,由“大木作”向“小木作”延伸,木雕、砖雕、核雕、书画等众多工匠在舟山集聚。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底蕴,造就了舟山人的钟灵毓秀。20世纪70年代因外贸需求复兴,全村超2000人从事核雕,年产值数亿元,形成从原料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现为全国核雕产销中心。

  1985年8月,钟苑就出生在这里。村口那方青石,被岁月磨得溜平,在夕阳下泛着暖光。小钟苑提着碎花裙摆,踮脚跃上去,石面还带着白日的余温。她总嫌自己的布鞋底太厚,踩不出清脆地响,便偷偷脱了鞋,光脚丫拍在石上,啪嗒啪嗒,像一串湿漉漉的吻。

  风从稻田那头吹来,掀起她的刘海。她开始转圈,裙摆开成一朵扶桑花。没有观众,只有几只麻雀歇在电线杆上,歪着头看。有时唱到兴起,她会模仿庙会上见过的花旦,甩着并不存在的水袖,咿咿呀呀地唱自编的戏文。青石边缘生着几丛蒲公英,被她带起的风惊动,绒毛便纷纷扬扬地浮起来,好似特意为她撒的碎金。

  暮色四合时,石面渐渐沁出凉意。她喘着气坐下来,发现膝盖沾了青苔,指腹摩挲过石面细微的纹路。后来才知道,那纹路和桃核上的肌理,原是一样的。

  学生时代

  2003年的深秋,那日天光正好,苏州美院的教室里漫着秋阳。老师发下的银块躺在丝绒布上,方寸大小,却沉甸甸压着掌心。钟苑用指尖轻触银面,凉意便顺着指纹渗进来,像是捧着一汪凝固的月光。

  周围同学都屏着呼吸。有人开始画草图,有人反复摩挲银块,但都迟迟不敢下刀。她望着这锭银子,银面映出她微蹙的眉,和窗外一截摇晃的梧桐枝。终于,有人的小锤起起落落,将银锭延展成蝉翼般的薄片。有人裁下两片银箔,借火枪的蓝焰令其蜷曲,恰似并蒂莲初绽的弧度。有人的掐丝工序里,银线在牛骨砧上苏醒,盘绕成星辰栖息的指环。

  教室里渐渐响起此起彼伏的刻银声,细碎如蚕食桑叶。钟苑手心的汗洇湿了银块边缘,在阳光下泛出朦胧光晕。第一刀下去,银屑打着卷儿翻起,像碎雪。手中之物渐渐显出水波纹理——她终究还是做了一叶舟,银舟。

  日后,钟苑成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聘教师。再次回到课堂,晨光斜切进实训室的防眩玻璃,学生们比对《核舟记》的三维细节图,她笑着说:“王叔远可没图参照,他刻的是四百年前漏过指缝的光。”她想起小时候自己第一次在父亲的指导下做核雕的时候,手抖得厉害,生怕刻错了一下。

  伏在雕刻台前,学生们用指尖触屏,校准参数,睫毛上却沾着核的细屑,那些从祖辈作坊梁柱飘落的星辰。下课铃响时,钟苑收起那把自己开刃的明式平刀,仿佛看见自己年少时凿穿的第一扇雕花窗,正在透出鹅黄色的新芽。

  是天意?是基因?

  2006年从苏州工艺美院毕业之后,原本从事动画行业的钟苑在家相夫教子。在家的时日,闲来无事时,她重拾起对于核雕的兴趣。钟苑明白,只有兼具恒心、细心和耐心者才能将核雕这门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她一遍遍问自己,要做吗?要做就要坚持不懈。她是聪明的女人,无需扬鞭自奋蹄。

  核雕需在方寸之间运刀,耗时数月完成一件作品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动若脱兔的钟苑也可以沉静专注,投入复杂的创作,反复打磨作品,苛求细节,精益求精。每个夜晚,在越来越深的夜色中,她像一粒不肯熄灭的星。原来所谓永恒,不过是无数个瞬间的叠印;而文明的火种,永远在匠人的掌心灼灼跳动。

  她求教父亲钟耀源,父亲取一柄平口刀,在核上轻划数道,又换锥形刀钻出小孔。动作极快,如蜻蜓点水,不假思索。钟苑问其故,答曰:“核雕不比泥塑,可修改增补。核壁薄厚不一,一刀失误,前功尽弃。故下刀前,核之纹理、瑕疵、厚薄,皆须了然于胸。”

(钟耀源,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核雕项目组冠军,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钟苑渐渐悟出,所谓“钟派”的写实,不在形似,而在刀尖能触到核的魂灵。刻达摩面壁,要让核内壁天然的纹路化作山岩褶皱;雕渔舟唱晚,须借核壳弧度现出波涛起伏。夜深人静时,她常对着月光端详新作,看银辉流过罗汉的衣褶,恍若真能听闻梵呗声声。

  钟苑积极参与国内外工艺展览,通过作品展示核雕的微型艺术魅力,提升公众对这项非遗技艺的认知,推动核雕文化传播。2014年春节,钟苑参加了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举办的“春到河畔”中新文化交流活动,并受邀到新加坡展示核雕技艺。

  游客俯身端详时,他们惊叹苏州小巷竟能蜷缩在果核的皱褶里——廊柱不过银针粗细,推开雕花木窗,似乎能听见评弹叮咚漏出。有位穿纱笼的妇人指着核中石桥,忽然哼起《茉莉花》,吴侬软语撞上马来腔调,惊起一片温软的笑。

  狮城的夜风裹着南洋的潮气,掠过滨海湾粼粼的水纹。她坐在缀满灯笼的浮台上,身上沾了赤道永不结霜的月光,看对岸鱼尾狮喷涌的水幕映着激光,恍若星子落进掌心,碎在刀尖游走的弧光里。子夜烟花炸响的刹那,雨林特有的骤雨簌簌落下。

  去法国展出

  2019年9月,钟苑带着作品《苏州园林》和核舟《鉴真东渡》赴法国尼斯参加第四届中法文化论坛,宣传家乡核雕文化。她的作品得到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时任苏州市市长的高度赞赏。

  尼斯地中海大学中心的拱形穹顶下,阳光被切割成细密的金箔,落在展台黑丝绒衬布上。钟苑的核雕躺在亚克力罩中,像一粒粒沉睡的琥珀。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大理石廊柱与核雕的温润木质形成奇妙对话。核雕被放大在展厅里的电子屏幕上。温润的橄榄核里,柳枝拂过二十四桥明月,世界的比例都仿佛更改了。

  《苏州园林》的镂空回廊不过指甲盖大小,却在法国南部的光线里投下微颤的影,恍如将东方的月洞门嫁接在地中海的石墙上。几位银发老者俯身贴近展柜,老花镜片上映出核舟《鉴真东渡》的浪纹,桅杆上密叠的绳结如蒲公英绒毛般清晰可辨。

  一位老者指着核舟上镂空的窗棂,用法语惊叹道:“这怎么可能?”穿米色亚麻长裙的法国女孩指着桃核雕出的芭蕉叶惊叹:“这是世界中的世界!”钟苑在《园林》系列中,将竹刻留青的虚实相生理念引入核雕:以极浅的刀痕刻画窗棂倒影,保留表皮模拟粉墙黛瓦。钟苑用生涩的法语解释这一技法时,指尖悬空比划着刀刃角度,尼斯湾的海风带着海盐气息卷过她的鬓角碎发。

  暮色初临时分,水晶吊灯在核舟的舷窗上折射出星群,整座展厅仿佛一艘停泊在时空缝隙的船。保安轻叩铜制门环提醒闭馆,仍有观众徘徊在展台间,用瞳孔丈量着0.2毫米刻刀下的山河。

  所有的文明终究会在某个晨昏相遇——就像此刻穿过玻璃幕墙的星尘,正温柔地落进她新刻的核舟舱内。艺术本就如舟,载着最脆弱也最坚韧的部分,奋勇向前。远隔重洋,她想起爷爷钟年福的教导:核雕之妙,不在其微,而在手艺人于方寸之间,重现大千世界的野心与谦卑。

  新中国核舟第一人——钟年福

  钟年福是舟山核雕产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核雕界的“三驾马车”之一。国家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收录并记载:“钟年福的作品写实,刀工清隽,以重工精雕见长,时人称之‘钟派’。”

(核雕界的“三驾马车”之一,钟年福)

  20世纪70年代时任舟山工艺厂负责人的钟年福应广州客商要求,历时一周,成功恢复了核舟——《东坡泛舟赤壁》,一时名震南方,被赞为“明代穿越的当代奇巧人”。返苏后,时任舟山核雕厂厂长的钟年福,又根据记忆再一次创作出新的核舟,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核雕》一书中,作者称钟年福为“新中国核舟第一人”。

  1927年出生于舟山村的钟年福在30年代就来到了上海滩闯天下,在颇具名气的雕刻坊永兴斋当学徒。永兴斋的主人殷福根同样是舟山人,擅长橄榄核雕,手艺非常了得,被古玩界誉为“殷派”。14岁时,钟年福就师从殷福根的儿子殷容生,开始了他与核雕的不解之缘。钟年福不仅学习了核雕,还从事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质的雕刻,练就了好手艺。

  民国二十六年,梅雨浸透了木窗棂。师傅家的作坊里,钟年福正用拇指试刀锋,钢刀上映出他青涩的眉眼。师傅从身后走来,往他手心放了一枚阴干好的橄榄核,核壳上还沾着晨露的湿气。那时的核雕行当,刀法讲究“快、准、狠”。少年郎的虎口很快磨出血泡,结痂,又磨破。战火逼近苏州,他连夜将装刻刀的盒子埋进了老槐树下。后来挖出来时,菌丝已爬满刀柄,却掩不住刃口那一线寒光,正如乱世烟尘,终究遮不住手艺人的匠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永兴斋被公私合营,店中的手艺人们各奔东西。而钟年福选择应征入伍,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回到舟山,替乡里收过屠宰税、在农村信用社工作过,但业余时间从未放弃过核雕。

  1968年的春风掠过太湖时,凭着大队40元经费,舟山雕刻组正式建组,作为负责人的钟年福在舟山祠堂的旧匾额下挂起了雕刻厂的木牌。青砖地上还留着香炉的凹痕,二十余名学徒已围着斑驳的八仙桌坐定。他抓起一把橄榄核撒在桌面,浑圆的核子碰撞出细碎声响,像雨打芭蕉。“从十八罗汉开始,”他拾起一枚橄榄核对着光,“要让每尊罗汉在方寸间现出金刚怒目。”

  青工们俯在案前,看钟师傅的刻刀如何破开核壳——刀尖一抖便现出降龙罗汉的虬髯,再一转又雕出伏虎罗汉的束腰绳结。有学徒夜里偷偷点灯模仿,晨起时发现师傅早已在工位上,晨光里那双手正将百余枚雕好的罗汉核串成佛珠,棕红的核子流过指缝,仿佛一串会诵经的舍利。他带着工人们试验“过桥雕法”,在橄榄核两端各雕场景,中间以镂空回纹相连。

  1973年,吴县工艺厂的车间更敞亮了,玻璃柜里陈列着新创的核雕样板:红船会议、铁人王进喜。钟年福带领一批核雕师徒创办雕刻车间并任车间主任。期间,他仍继续协助舟山工艺厂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是舟山核雕发展最艰难时期。当时舟山核雕作品无人问津,众多核雕艺人纷纷转行。钟年福作为舟山核雕的“掌舵人”,毅然地选择了坚守。为了留下核雕手艺,钟年福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收购了村里的核雕作品。

  钟年福带着儿子钟耀源,背着沉甸甸的包裹走遍了北京和上海的文化街、博物馆、友谊商店。当年朝鲜战场上恶劣的天气和医疗条件使钟年福落下了气管炎的病根,路途颠簸,睡眠饮食条件都和在家不能比,终于在途中病倒,病情严重到连路都走不了,父子俩非常艰难地回到了舟山。纵然再苦再难,他也要以一己之力保留了核雕的火种。钟年福经常摩挲着案角那筐从舟山带来的老核——这些坑洼的核壳里,藏着他与新中国共同跋涉的年轮。

作品:福迭绵绵 材质:橄榄核、18K金

设计理念:融合蝴蝶翩跹之灵、葫芦祥瑞之形、葡萄藤蔓连绵之姿,以精湛核雕工艺镶嵌香囊,寓意福运迭至、绵延不绝。每一细节皆显匠心,寄寓生活美好、幸福绵长的祝愿。

  承上启下的钟耀源

  钟年福的开门徒弟是钟火元,钟秀琴等,在舟山工艺厂时指导过的很多徒弟,如今大多是核雕界响当当的人物。钟年福将自己的核雕手艺传授给无数舟山手艺人,其中还包括他的三个子女:大女儿钟菊英、大儿子钟耀源、二女儿钟菊仙。如今他的儿子钟耀源和女儿钟菊仙仍在坚守着核雕这份事业,传承着父辈对核雕的深刻情感。

  如果说钟年福是舟山核雕事业的开创者,钟耀源则是将这事业发扬光大的优秀传承者。钟耀源是苏州市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三带名人”、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江苏省技术能手、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工作室荣获“江苏省首届乡土技能人才摇篮奖”、2017年首届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赛荣获(核雕)一等奖。

  1975年,钟耀源跟随父亲在吴县工艺美术厂学习核雕,1986年受命出任吴县雕刻厂的象牙雕刻车间副主任,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检验。钟耀源经常回忆说,小时候兄弟姐妹们每天晚上都是听着父亲在煤油灯下刻核雕的声音入睡。当时整个舟山村几乎没有人在刻核雕。

  钟耀源有次刻观音衣纹,刀锋偏了半毫,父亲的戒尺便落在腕骨上,清脆一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钟耀源常在煤油灯下加练,看刀尖在桃核上游走如鱼,核屑簌簌落在粗布衣襟上,像下着一场褐色的雪。

  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风里还带着煤灰味儿。钟耀源跟在父亲身后,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几十枚桃核雕成的小舟。友谊商店门口,他们站了整整一个上午。父亲把核舟排在水泥台阶上,排成一队小小的船队。进出的人穿着呢子大衣,皮鞋锃亮,从那些桃核旁边跨过去,像跨过几粒灰尘。晚上住在五块钱一晚的招待所,父亲就着走廊的灯修核舟。刀尖在核上轻轻刮擦,钟耀源数着,父亲修了十七枚,修到第三枚时刀划破了拇指,血珠沁出来,在核上洇开一点暗红。

  带着舟山人天生的灵气与执着,他拿着核雕一家家商店跑,向人们讲述核雕的来历,讲解工艺的妙趣,积累了一张又一张的出售发票,虽然每次售出的量不大,但带去的包袱总是越来越轻。一次偶然的机会,钟耀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核雕推荐给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从最初该进出口公司每次拿几十条核雕去试探国外市场,到后期一次向钟耀源下了2000多条的大订单,两年时间里,钟耀源在北京销售了近5000串舟山核雕。至今一张张发票仍保存完好,为舟山核雕行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虎穴无犬子

  通过教学或公开演示,钟苑助力核雕技艺的普及,吸引年轻一代关注传统手工艺,为核雕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作为母亲,家里的孩子也完全顾不上了。

  2020年6月,钟苑参加了由吴中区团委组织的扬眉吐气全国巡展。2020年7月,钟苑代表吴中青匠参加第九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展示非遗苏作核雕。

  2020年9月4日,钟苑代表苏州核雕参加大运河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12日受邀参加江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作为家庭代表和青匠代表,钟苑参与了百将赋能计划,26日受邀参加青筑梦活动,展示作品并代表青匠做演讲。

  2024年,甲辰龙年之际,她将龙元素呈现于核雕之上,创作出系列核雕作品九龙戏珠。“龙戏珠”的说法史书中多有记载,它起源于国人对龙与火的崇拜,是中国神秘文化的典型图腾。由于“九”代表着无穷无尽,是至尊至大之数。因此,“九龙戏珠”的核雕作品也有着吉祥和富贵的象征,寓意着生活幸福、事业有成。

  访谈了一个下午,我该告辞了。窗外暮色渐浓,钟苑点亮了台灯,继续她的工作。刀尖在灯光下闪着微光,她的眼睛几乎贴在核上,呼吸都变得极轻。我见她执刀时也轻,像是怕惊醒了核里的魂灵。刀锋游走处,时而如蜻蜓点水,时而如老牛犁地,在方寸之间竟能变幻出万千气象,核上渐渐显出山川人物,而她的影子投在墙上,也成了一幅写意的剪影。

作品:七贤进京(步步高升) 材质:橄榄核

设计理念:以“七贤进京”为蓝本,17位人物翻山越岭,逐梦前行,寓意志向高远、步步高升。展现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寓意人生旅途的奋进与超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舟山核雕吸收石、玉、木、竹等微雕艺术精华,运用浮雕、圆雕、透雕、平雕等手法,以精、细、奇、巧取胜,作品构思缜密、形神兼备,巧夺天工。百年来,在数代艺人的坚守和传承下,舟山核雕迎来了今时之盛,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艺术品。

  太湖的水汽漫过百年老核,在钟家三代人的指缝间凝成永恒。让我们听见了时光深处传来的刻刀声——那是钟年福在战火中埋刀又掘刀的铿锵,是钟耀源背着帆布包走过文化街的足音,是钟苑在大学教室银块上雕出第一道水纹的轻响。

  钟家的刀,传了三代,愈刻愈精。从殷派门下的青涩学徒,到核雕黄埔的执炬之人;从友谊商店台阶上蒙尘的核舟,到国际展会镁光灯下的艺术瑰宝,钟家的刀锋划过八十五载春秋(爷爷1940年开始做核雕的),在坚硬的核壳上刻下的,是新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年轮。掌中山河如此真切,仿佛能听见石阶上的青苔在呼吸,看见千年前匠人凿落的碎屑化作星子,坠入幽深的橄榄核里。核雕世家一个世纪的故事,见证了绝技传承,也见证了苏州核雕的江南工匠精神。

  钟苑的作品《船》被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美术馆的穹顶下,那粒核正被光晕托举着。魏学洢笔下的赤壁江涛正漫过时代的堤岸。明代桃核里大苏的袍袖还在鼓风,这枚核的舱内已渗出电子时代的微光。八百年航程凝于同一枚果壳的暗纹:王叔远的刻痕是宣纸上的墨渍,钟苑的弧线则如光纤游弋。钟苑的刻刀如针,在果壳上绣出了整个长江的雨季——船篷的篾条浸着水光,舷边苔痕是凝固的绿雾,连艄公的皱纹里都泊着半片残月。当解说员指向放大镜下的细节时,《核舟记》的断句正重新发芽——每个标点都是新港,泊着所有未曾靠岸的时光。

  (作者系苏州高新区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

标签:核雕;核舟;非遗
责编:张睿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