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人文典故,千秋楚风汉韵”。这是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的形象描述。怀着对寿县历史文化的无比仰慕和热切向往,5月11日下午,我们几对老年夫妻结伴前往寿县旅游。这次活动的承办人魏国良夫妇提前一天到达寿县,为大家的到来进行了精心安排。寿县2016年前属于六安市管辖。我在六安军分区工作期间先后数十次去过寿县,曾住在寿县的淮河大堤上半个多月指挥抗洪,对寿县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同时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寿县古城 视觉中国供图)
观名语:寿县称之为“500成语之乡”
到达寿县古城已是傍晚时分,大家安排好住宿便乘车前往座落于古城内的聚红盛酒店就餐。这是一座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它的创始人孙家鼐是一位历史名人。孙家鼐是清末的重臣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之一。他出身寿州的书香世家,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任侍读、内阁学士等职,逐步进入清廷权力核心。他曾任同治、光绪两朝帝师,教授皇帝经史,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信任,官至工部、礼部、吏部尚书,后晋升为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孙家鼐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他于1898年授命筹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任首任管学大臣。他拟定章程,奠定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京师大学堂的建立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其“兼容并包”的理念被蔡元培继承,成为北大精神的核心。孙家鼐老年回乡隐居,创办实业,这家聚红盛酒店就是他创办的实体之一。酒店供奉着孙家鼐身着清代官服的庄严挂像,使这家百年老店更增加了历史文化的厚重。
我们就餐结束走出酒店,看到满城亮起五彩缤纷的街灯,把古城装扮得格外美观。在微风吹拂下,我们兴致勃勃地沿街漫步观景,街道每根灯柱上悬挂着一条条经典成语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我给大家介绍:寿县古代是楚国的重要城市,尤其是在战国时期,楚烈王迁都到寿春,也就是现在的寿县,同时在这里发生过淝水之战等重大战役,所以很多和楚国相关的成语源自这里。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发生于寿县的历史事件和典故。如: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说的是前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战败溃逃时,将风声鹤鸣和草木摇晃都误认为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疑神疑鬼的状态。成语“投鞭断流”,同样源自淝水之战,苻坚自恃兵多将广,扬言:“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后用以比喻人马众多或声势浩大,但最终轻敌而失败。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源自淮南王刘安(封地在寿春)的传说。传说刘安炼丹成仙,家中鸡犬舔食残留丹药,随之升天。成语“时苗留犊”,讲的是东汉末年,官员时苗任寿春县令,乘牛赴任。离任时牛生一犊,时苗认为犊属寿春百姓,坚持留下,体现出清廉不贪的品格。源自寿县的成语共有500多个,因此寿县被誉为“500成语之乡”,而且每一个成语都记载着发生在寿县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充分体现出寿县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厚重,这种现象在全国也绝无仅有。大家边走边看,不停探寻成语中的历史典故,每个人都受到浓浓的历史文化熏陶。这时南大门和古城墙上亮起五颜六色的彩灯,勾勒出一道美丽壮观的风景线。古城南门外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有的在观景拍照,也有的在唱歌跳舞,还传来阵阵寿州锣鼓声。寿州锣鼓是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悠久历史,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晚都在广场上为游客表演。
看名塘:“天下第一塘”——安丰塘
第二天上午,我们在资深导游阮小姐的陪同下前往安丰塘参观。一路上,阮导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寿县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让大家对寿县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过半小时行程,到达安丰塘畔。放眼望去,犹如湖泊的巨大水面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大家站在塘边,认真观看“安丰塘记”的碑文,听取阮导的生动介绍:安丰塘古名芍陂,创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前613年-前591年),为楚相孙叔敖主持建造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堤坝长逾百里,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始建年代最早的水利工程,至今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有“天下第一人工大塘”之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同年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阮导还向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群众治理安丰塘的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丰塘因长期战乱和疏于管理,淤积严重,灌溉功能衰退。寿县政府对安丰塘的治理高度重视,结合防洪、灌溉和文化遗产保护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1958年,寿县成立“安丰塘整修工程指挥部”,把安丰塘纳入淮河流域治理规划,针对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先后组织十多万民工清淤塘泥、加固堤防、完善泄洪闸、引水闸等设施,增强蓄水和灌溉能力。灌溉面积从解放初期的约5万亩逐步扩大到10万亩以上。改革开放后,又对安丰塘进行工程现代化改造,进一步清淤扩挖,恢复历史蓄水量,灌溉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惠及寿县多个乡镇,成为江淮地区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为了提高民兵应急分队的抢险救灾能力,我到六安军分区工作后,每年都在安丰塘组织民兵水上抢险训练。因此,我对安丰塘有着深刻的记忆。参观中,大家对安丰塘的悠久历史和在我国及世界水利工程方面的重要地位津津称赞。我们集体在“天下第一塘”碑楼前合影留念。还有的团友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块碑刻前留影。
接着,阮导又带领大家到座落在安丰塘北岸的孙叔敖纪念馆参观。该馆是安丰塘的附属建筑,占地3300平方米,共三进院落,为祭祀孙叔敖造芍陂而建。现存明清碑刻14方及大殿、耳房、还清阁(崇报门楼)等古建筑。纪念馆正殿奉楚令尹孙叔敖像,基本陈列包括“孙公圣迹”“千载芍陂”“水韵农耕”三个部分,通过文献资料、照片、插图、拓片、人物雕塑以及文字说明等形式,向公众展示安丰塘由战国楚庄王时期修建至今的兴废历程。特别记载全国解放后,为了重建已经严重淤塞、功能丧失的安丰塘,寿县人民历经多年治理,重现了安丰塘当年的风采,进一步发挥了防洪和灌溉双重功能,继续造福于百万寿县人民。
从安丰塘回到县城的路上,阮导给大家介绍了寿州古城的建造历史和城市结构。寿州古城建造于春秋时期,即公元前241年。当时楚国为避秦国威胁,迁都寿春(今寿县),并在此修建城池,使其成为楚国最后的都城。寿县城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始建于春秋,重建于北宋。历史曾为“五国”之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寿州古城为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城池面积3、65平方公里,有东、南、西、北四门,除南门以外,其余三门皆有护门翁城。城外东、南、西为濠(即护城河),北依淝水。寿县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周长7147米,墙体以粘土夯筑,外壁由砖石用糯米汁、石灰等物弥合包砌,固若金汤,有“铁打的寿州城”之誉。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洪的双重功能,成为寿州古城的显著特点。201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寿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首先来到古城东门即宾阳门参观,阮导引领大家观看城墙上留下的洪水水位标志。城墙上记录下两个年代洪水达到的最高位置,1954年洪水高达25.78米,1991年洪水达到24.46米。阮导形象地告诉大家,1991年发大洪水时,从空中向下观看,寿州古城被汹涌的洪水团团围困,像一只飘荡在大海中的木盆,有些城里群众坐在城墙边上洗脚和洗衣。我们从东门走进翁城,看到四面都是高大城墙,两扇错开的城门随时可以关闭,一旦敌人进入翁城,就造成了关门打狗之势,有来无回,构成古城御敌的强大功能。在城门洞的石板路上,有一道道车轮碾压出来的深深痕迹,留下千年历史沧桑。阮导手指着层层叠叠的墙基告诉我们,这是宋代城墙遗址,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寿县古城墙,主要建于宋代(南宋),尤其是12世纪为抵御金兵和元军而大规模修筑。后来城墙历经多次修缮,现存结构保留了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建筑特征。古城的两条主干道是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它们以十字交叉的布局贯穿古城,连接四门。东门(宾阳门)、西门(定湖门)、南门(通淝门)、北门(靖淮门),四门名称各有自身的含义。
阮导带领大家登上城墙,遥望古城内外景观。她手指城外的八公山方向,讲述当年在这里发生过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的故事。公元前383年,前秦出兵南下,意图吞并东晋,一统南北。双方于洛口、淝水(今寿县古城东南)等处激战,其中淝水之战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次战役,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兵大胜前秦八十余万大军。淝水之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等成语皆源出于此。古城墙上一面面杏黄旗猎猎飘扬,再现了当年古城的军威,大家纷纷以宾阳城楼为背景拍照留念。参观完东门已到中午时分,魏国良夫妇提前为我们安排好淮南牛肉汤加烧饼的特色午餐,大家吃得十分开心。
午饭后,阮导带领大家乘坐观光车前往千年名刹报恩寺参观。旧志记载,报恩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唐玄奘奉旨修建,原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称“报恩寺”。全寺占地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阮导给大家介绍己毁的北宋舍利子砖塔的情况。该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位于报恩寺山门与二佛殿院正中,是一座八角九级塔,塔高150尺,为寺院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清同治年间因地震残存三级。1977年拆除时,塔基地宫中发现一批北宋时期佛教遗物,其中有佛儒道人物内容的彩绘壁画、石匣、鎏金银棺、金棺以及舍利等,是佛教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接着,我们又进入二佛殿、大雄宝殿和毗卢阁等处参观,大家特别被寺院内生长着的几棵粗大茂盛的千年银杏所吸引。这些具有1300多年树龄、被认定为国家一级名树名木的银杏,为古寺增添了风采。大家对报恩寺的悠久历史和珍贵文物赞不绝口。
走出报恩寺,我们到达坐落在古城东北角的古“月坝”参观。大家认真观看“月坝”的建造结构。阮导介绍:寿县古城地处淮河附近,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洪水,但是该城一直都未被淹没,人民的生命财产安然无恙,这都归功于古城的排水、防水系统,尤以“月坝”为奇。“月坝”现存两处,名曰“崇墉障流”“金汤巩固”,排水功能神奇。平时城内雨水经涵洞排出城外,城外洪水来临,涵洞则自动关闭,水位即使高达城墙垛口,涵洞也不会倒灌。最为神奇的是城内雨水高达一定水位时,即使城外洪水高出城内水面,城内的雨水依然可以排出城外,而不会出现内涝。其神秘之处,今人尚不得知。
看完“月坝”,我们又来到古城的又一重要遗存——寿州孔庙参观。孔庙位于西大街中部,始建于唐代,移建于元代。先后经过40余次维修、扩建,形成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占地约二万平方米,现存明清古建筑群面积5739、05平方米。其中的建筑物、构筑物,经过历年维修,保存基本完好,包括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的大成殿、敷教坊、明伦堂、寿州碑廊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全省现存建筑体量最大的孔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夫子像,并配以“四子”,东西二壁分别有“孔子圣迹图”。大家躬身向孔子像致礼,表示对这位万世师表教育家的敬仰。孔庙对面街道旁高耸着“泮宫、快睹、仰高”三坊,这是孔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在坊前拍照留念。
览名馆:楚文化博物馆
到达寿县的第三天上午,我们前往安徽省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参观。这座博物馆曾被列入安徽省“十三五”规划重点文化项目,概算总投资3、2亿元。该馆位于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5510平方米,基本陈列分三个专题:《江淮楚歌——安徽楚文化基本陈列》《寿春千年——寿县文明史基本陈列》《寿春文化专题陈列》,充分展示安徽楚文化和寿县历史文化。大家对楚文化博物馆的宏大规模和建筑水平都给予极高评价。我在六安工作期间,寿县博物馆在古城内建设,当时我以六安市委常委和军分区政委的身份参加了奠基仪式,并代表军分区捐赠二万元经费。老博物馆现在已改为二十四节气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中华文明集体智慧的结晶,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首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标志着这一体系的最终定型,寿县成为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的关键地标。因此,寿县是二十四节气理论化、科学化的重要里程碑。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博物馆内,大家一边听取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解,一边认真观看馆藏文物,对寿县的悠久历史和楚都文化增加了更多了解。寿县历史上州来国、蔡国、楚国、西汉淮南国、东汉阜陵国先后在此建都,出土了大量楚国文物,素以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级别之高、种类丰富而具“地下博物馆”盛名。文物藏品10000余件套,其中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三级以上文物2200余件套。战国楚金币、北宋金棺、东汉八龙金带扣、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春秋羊首铜尊、“颍州开元寺”大铜钟、东汉“元和二年”鎏金银神兽刻纹铜舟等皆为代表性藏品,见证了楚文化的辉煌。战国中晚期,州来故地(今安徽寿县)作为楚国在淮河中游地区战略经营邑。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为避秦国兵锋,楚国东迁,定都寿春。寿县境内发现的大量楚文化遗迹、遗物,集中呈现了楚国晚期楚文化的辉煌成果与时代特征。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 视觉中国供图)
寿县还是中国书法之乡和著名的寿州窑所在地,馆内也展出一些寿县名人书法作品和出土的大量古瓷器。参观过程中,大家不仅被寿县出土的珍贵历史文物所吸引,还为寿县涌现出来的众多历史名人所惊叹。馆内介绍了寿县涌现出的许多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除了淮南王刘安、孙叔敖、孙家鼐之外,还有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东汉末年在寿春称帝的袁术、北宋名相吕夷简、北宋政治家宰相吕公著、清代书法家梁巘、明末抗日名臣方震孺等。除此之外,还有与寿县相关的历史人物:战国名将廉颇晚年曾居寿春、葬于寿县八公山,东晋名将、淝水之战指挥者谢云等。寿县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涌现出许多当代杰出人物,涵盖政治、学术、艺术、科技等领域,如原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著名地质学家孙大光、著名书法家司徒越等。大家一致称赞:寿县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令人称奇,寿县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无愧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参观完楚文化博物馆,我们乘车到达位八公山脚下的淮南王墓和豆腐村参观。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之子刘长受封为淮南王,领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六十三县,建都寿春。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城阳王刘喜被封为淮南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刘长之子刘安封为淮南王。寿春作为淮南王国都历时74年。寿春成为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淮南王刘安与其谋士在此完成了“牢笼天地、博及古今”的鸿篇巨制《淮南子》。同时,刘安在长期探索、研炼长生不老之术的过程中,偶将石膏点入豆浆之中,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八公山由此成为“豆腐发源地”。2014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淮南市每年都要在八公山下举办一次十分隆重的豆腐文化节,豆腐文化成为淮南及寿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走出淮南王墓陵园,不远处即是被誉为“中国豆腐村”的大泉村。该村现已形成规模化的豆腐生产集聚地,村内共有百家豆腐(豆制品)加工场所。村内豆制品工业企业之一的安徽省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淮南豆腐主题文化公园”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为安徽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我们参观了村内多家豆制品加工厂、豆制品商店、豆腐宴饭店等场所,认真探访豆腐的生产技艺及各种豆制品经营销售情况。几位夫人被这里物美价廉的各种豆制品所吸引,买来不少豆腐乳、豆腐干等产品。中午,魏国良夫妇为大家安排了一桌十分丰盛的豆腐宴,桌上的二十多道美食样样都是豆腐做成。豆腐花细嫩可口、豆腐水饺小巧玲珑、豆腐菊花展示出精湛的刀功,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不停称赞这家饭店的豆腐宴做得十分地道。
两天多的寿县之行给大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都对这座千年古城流连忘返、恋恋不舍。有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寿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来这里旅游学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让人受益匪浅!”
(作者系六安军分区原政委,六安市委原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