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探源者》是一部用精神考古深度看文明起源研究问题的戏剧艺术作品。以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遗址为依托,讲述了江苏文明的源远流长,反映了顺山集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其广角俯瞰中国百年考古史,微观考古人的精神内核,聚焦“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相关研究。生动讲述了尹焕章等四代考古人用脚步丈量中华大地,用生命保护国家文明根脉、守护中华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引人入胜,情感真挚,生动反映了江苏几代考古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与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充分展现了江苏人身上所具备的一往无前、奔腾不止的进取精神和不择细流、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从何而来。
距今8000多年的顺山集遗址是现在可以确认的并且经过中国考古界论证的江苏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之一,它的发掘研究为厘清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经济形态及古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探索淮河流域乃至中国东部地区古文化交流和人群迁徙提供了重要线索。
作为2011年顺山集遗址正式发掘的亲历者,听完广播剧,让我油然心生“我走过你走过的路”的深刻共鸣。英国考古学家彼特里说:“考古学的全部事业,就是重建已经消失的生活。”而作为艺术作品,广播剧《探源者》无论从剧本结构还是听觉艺术效果,都呈现了鲜明的考古特色。心理医生从考古世家的类似的躯体化症状入手,帮助尹嵋拼贴回忆,不断挖掘潜意识"宝藏";考古学家从土地上暴露的文化层叩问历史,不断挖掘文物“宝藏”;砂矿主赵方刚们向蕴藏红土、砂矿的重岗山索取,不断挖掘经济“宝藏”。在不同主体的“挖掘”过程中,向听众“重建”了中国考古人百年赤诚初心走过的那条艰险之路,“重构了发现顺山集遗址那段近50年不为人知的曲折之路,“重现”了1962年顺山集遗址首次被发现的风雨之路,“重塑”了2011年-2022年地方群众由抗拒考古到投身支持考古事业的思想转变之路。而这四条路又源自何方?汇聚何处呢?
1921年,在国家内忧外患、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批文化精英带领中国人来寻找未来的道路,还有一批文化精英则带着中国人不停的往下挖,寻找中国的根,寻找中国从哪里来的路。家国意识苏醒,催生了对民族身份的探寻,中国考古学由此诞生。考古发掘不仅是科学领域的探索,更关乎民族尊严。当时的中国初代高级知识分子看到,中国欲求真正的复兴,就必须追本溯源,理清文明嬗变的轨迹,才能以古鉴今,重塑文明的新格局。在这100多年里,我们国家一直在走这两条路,寻找往哪里去的出路,寻找中国从哪里来的来路。在广播剧《探源者》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100年后的当下,这两条大道汇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圆。而《探源者》将顺山集的考古发现事件放置于近一个世纪不同时期的百年考古大背景下,以“原、缘、源、圆”四个同音字命名每一集,刚好贴切概括了每集故事的核心,呼应每一集的时代背景,主创的精巧设计,可谓视野宏大、意蕴深远、别具韵味。
考古学是一门囊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综合学科,是一个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开放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系统,更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考古人从事的正是这样一种听上去很生僻又复杂的工作。《探源者》精巧设计最大亮点便是不在考古人职业工作本身做文章,而是以精神分析心理学探源考古家族的精神遗传内核,一语双关“探源”关联不同时期考古人所经历过的内心创伤,如何战胜现实困境。让我想起著名心理学家、复旦大学的薛伟教授的一句话,他说“一个人的创伤和他的才能都是匹配的,创伤也有可能成为一个人身上最迷人的地方。”剧中的尹嵋、尹淮继承父亲遗志,都活出了“让我的伤痕变成我的徽章”这样的人生。专业考古学家的工作场所是在大地上或深水下,而心理学工作的目标是针对人的“心田”挖掘潜意识的“冰山”;专业考古学家利用考古发掘出的物质证据进行历史拼图,而心理学家则解读疾病背后的意义,通过受访人的生平陈述,重建其业已消失的生活与心灵历史档案。正因如此,心理学可称一种特殊形态的考古,即:“心灵考古”。《探源者》充分利用各学科之间的相通性,创新融合考古学、医学、心理学等科学,将考古工作个中艰辛通过艺术再现,实现“艺术即心理,心理即考古”这样的艺术通感,值得称赞。
作者:林留根,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文物局顺山集遗址发掘领队,“顺山集文化”的命名者,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现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浙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所长、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有多个项目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新发现”以及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