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沧浪诗社,我久闻大名。
“濯缨濯足自风流,独有沧浪名九州。”沧浪诗社成立已经四十周年,步入不惑之年。值此之际,孙甦先生嘱我为他的大作《百花诗存》出版写序,实不敢当。古典诗词只是喜欢,平仄对仗传统格律未正式学过,门外汉一个。拜读了他送来的周秦社长主编的《沧浪风雅录》和他的《百花诗存》,不敢班门弄斧谈“风雅颂”“赋比兴”,于是,换个“功夫在诗外”视角,试谈“精气神”“天地人”。因为沧浪诗社是一个文脉潺潺的知名学术团体,须虚心研究学习,这是真正的“以人化文,以文化人”。先从自己所熟悉了解的几位社长、副社长说起,尔后说到四十余年来的好友孙甦先生及作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从黑龙江戍边八年后回到家乡苏州,进市机关,时常见到一位美髯公老人韩秋岩先生(1899-2001年),江苏泰兴人,他本名士元,字秋岩,那时已以字代名。1984年元宵节,在苏州古城韩家巷鹤园栖鹤堂,公推为沧浪诗社的创社社长。韩老是著名的机械工程学家,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赴法国勤工俭学,毕业于巴黎航空工学院,辗转德、英、意大利专攻发动机;1936年回国任中央大学等校教授,抗战时投笔从戎,然后赴玉门油矿;1947至1951年任苏州工专机械科主任,新中国刚诞生响应建设大西北号召,又赴西北二十年,1965年退休,1975年回苏州定居。韩老诗、词、书、画、印自成一体,曾任苏州市政协常委、苏州国画院兼职画师。热心公益,1924年在老家即以其继承的家产创办黄桥中学,自任校长三年。改革开放后,又将私宅辟为黄桥图书馆。曾以苏州虎丘老年长跑队的创始人之一和冬泳著称,评为全国健康老人。九十三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喜获苏州市“世纪老人”匾牌。人生一百零二年,文化老人谢孝思称颂“古今一奇才,华夏一人瑞”。
第二任社长石琪先生(1928-2015年),山东莱阳人,从共青团中央机关调任到苏州市担任领导。1981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恢复苏州工专的筹备处的基础上,成立苏州市职业大学,时任副市长的他为首任校长。记得2011年春,苏州市职业大学建校卅周年暨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校百年活动时,年已耄耋的他参观了苏工专百周年纪念牌楼,著名工业教育家、苏州工专老校长邓邦逖纪念铜像,校园内修缮的南朝梁陈年间“江东孔子儒”“楷书之祖”“松茂星灿”的千年文物顾野王墓等,欣喜不已。他题贺:“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任何容器都装得满,唯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我在职大临退休前,整理编纂的《千年文脉百年歌——苏州工专研究》就收录了石老的题书和韩秋岩先生的事迹。石老对沧浪诗社的主要贡献,曾创办诗词进修学校,先后招收八期学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诗词爱好者。石老诗词、书法俱佳,一身儒气。
第三任社长魏家瓒先生,1941年中秋节出生,籍贯江苏沛县,来自汉高祖刘邦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地。曾任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等,充满才气,上世纪九十年代所撰《苏州历代园林录》《苏州古典园林史》颇有影响。魏老的一绝即“苏州吟诵”,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有幸多次听赏他的吟诵,其中2023年中秋国庆前,在位于石路华贸中心雅集间,魏老吟诵东坡中秋词,苏州书法家潘振元先生也按捺不住站起来,吟诵张继枫桥夜泊诗,二老皆年届八十,一个北调,一个南腔,一个豪放铿锵的北方语音,一个抒情细腻的吴侬软语,一个音调相对平稳,语速较快,一个音调相对多变,语速较慢。方言是艺术的一种基础,清代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描述了南北戏曲腔调的差异,吟诵亦如此。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两相PK,没有高低,只觉得雅趣升腾,这就是非遗的魅力。
第四任社长周秦教授,生于1949年,正宗苏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幼承家学,通韵律,工诗文,擅擪笛曲。据说当年上山下乡插队时,依然曲不离口,笛不离手。我见过他讲授昆曲,这也是绝艺,为数不多。恢复高考后,他考入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中文系,师从国学大师钱仲联清代诗学,为入室弟子。世纪之交我在苏州市文化部门任职十二年,记得1999年文化部在湖南召开昆指委成员会议,面对昆曲濒危,苏州毅然接手已讨论八年之久的承办昆剧节的任务,翌年春首届中国(苏州)昆剧节一举成功,海内外产生影响,誉为“昆剧史上的里程碑”;2001年昆曲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的标志;同年,苏州昆曲受邀首次访台演出,我与白先勇先生一起接受《中国时报》采访时一拍即合,从而引出白先勇与苏昆合作青春版《牡丹亭》的佳话,由此昆曲渐入复苏轨道。届时,周秦教授担任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策划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中国昆曲论坛》,担任青春版《牡丹亭》首席唱念指导,为人谦虚,德艺双馨,功莫大焉,为此我们结下了深厚情缘。对沧浪诗社的贡献,他始终恪守“传统格律,时代精神,苏州特色,形象思维”十六字诀,突出“以诗存人”“以人存诗”宗旨,带领社友创作更多更好诗词作品。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位曾任副社长的萧宜美先生,1946年生,福建人,毕业于南京农学院,1978年三十二岁时调来苏州,先后在组织部门和市计划委员会工作。作为市计委分管规划方面的副主任调任工业园区,1993年10月的一天,与另一位同事接待来自新加坡的重要客人,在网师园“小姐楼”开始会谈,他回忆有近十次在这里会谈,由此全程参与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筹建。由于中央改革开放的决策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下达,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5月12日园区建设打下第一根桩,从而拉开了苏州工业园区崛起的大幕,至今整整三十周年。关键在思路,关键在人,这里离不开无数人的辛勤努力包括文化的力量。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先生曾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参观时,看到绣娘可以将一根丝线劈成36丝,如此心灵手巧,做IT产业当然没有问题。萧宜美退休前是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写诗是他一生的爱好,有趣的是,他说自己“从开始到现在,对园区变化的完整表达,都倾注在数百首旧体诗词中。”(见《苏州日报》2024年4月13日A06版)退休后又成了旅游达人、旅游诗人,积累了两千余首诗词,我与他当年是组织部的同事,与他和他夫人都非常熟悉。
最熟悉的是孙甦先生,生于1944年,江苏睢宁人。其父亲曾在人民解放军三野炮兵政治部任文教,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52年葬在南京汤山烈士陵园,后迁回故乡,故乡志上列入革命人物栏。那年他才八岁,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母亲将他抚养大,母亲二十九岁守寡,一直未改嫁。他1965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成家立业,定居苏州,曾任苏州供电局党政办公室主任等,喜欢诗词创作,2018年开始学习诗词格律,在老年大学诗词创作班年龄居首,却是“老兵新传”,焕发青春似的,作品连获中华诗词学会第八届华夏诗词奖三等奖、第十七届天籁杯金奖,第七届诗词世界杯一等奖等。他说,写古体诗词现在还是老人多,而苏州中学有南园诗社,学生们写得很好。当下,苏州年轻姑娘喜欢穿着汉裙在平江历史街区,像仙女飘啊飘啊,玩“穿越”时尚,同时“走读苏州”“走读古城”,背诵唐诗宋词,也越来越爆款。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精神文化追求更加缤纷多彩的趋势。
沧浪诗社人才济济,我用“奇”“儒”“才”“德”“达”描述了几位前辈和朋友的特点,那么孙甦先生的特点呢?他是有福之人,苏州人的说法“老来福”才是真的“福”。他夫人与我老伴当年都是七零届,苏州振亚丝织厂力织车间挡车工和共青团干部出身,每逢她们小姐妹聚会,孙甦和我都是“绿叶衬红花”的角色。孙甦长我七岁,我称孙大哥,大哥大嫂待人热情真诚,最近一个例子:龙年新春我与苏州美术馆、苏绣大师等联袂举办了一个深受市民欢迎和好评的桃花坞年画、苏绣、虎丘泥人“吉祥三宝”展,孙甦夫妇因小辈孝顺关心正在海南休养,我居然收到他们在网上看了发来的一首《七律·观苏州非遗吉祥三宝展有怀》藏头诗,藏头诗又名藏头格,古典诗词的一种独特形式,将勉励我的话分藏在诗句之首。后因展览延期,他们赶回来观展,那天我正为文化部老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讲解,邂逅孙甦夫妇时会心一笑,尽在不言中。
《百花诗存》是孙甦先生五年来创作的三百六十余首诗词作品集,分“寄怀家国”“情系姑苏”“风花雪月”“山水诗心”“椰风海韵”“桑梓魂梦”“咏思念怀”“吟兴唱酬”八个篇章。这里摘录部分诗句与大家分享:《赞中欧班列长安号》“列列长龙发海关,堂皇名字号长安。呼啸携风向西域,越天山……”;《姑苏城居》“家住神仙地,云墙黛瓦连。水空飞白鹭,柳岸听鸣蝉。……江南灵秀气,约我赋诗篇”;《观壶口瀑布》“裹沙卷雨出昆仑,透地穿天九曲魂”;《祭父》“如山父爱寻何处,旧照军容望巨松”;《祭母》“茹苦含辛度一生,持家砥柱举灯明”;《贺妻六十六岁生日》“心上一轮月,梦里一清莲。自来机敏明慧,灵秀到人间。……但愿人长久,松寿度尧年”;《初夏乐》“七旬霜鬓蹒跚路。孙女前奔如脱兔。童言呼我老孙头,乐出心花藏不住”;《次韵周秦会长沧浪诗社社庆》“临水沧浪花待春,流芳千载雨催人”。无论笔下什么题材,神采斐然,笔墨生动,真情实感,活力四射,清新流畅,生活气息浓厚,跟上时代步伐。一种对家国、对生活、对未来的情怀、挚爱、追求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无华丽辞藻堆砌,无枯燥乏味、干巴巴的语言概念,无没病呻吟和老练世故。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对沧浪诗社我好有一比,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为会稽山阴一次文人雅士聚会所作的诗集序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诞生于一千六百七十年前的名句,让人领略到穿越时空的魅力。天地浩渺,人生壮怀,随着和畅惠风飘聚,融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兰亭、沧浪亭,都是“精气神”“天地人”,让人们更加自信的文化渊薮,走的每一步都是绝佳风景。
沧浪诗社洵称苏州文坛盛事,学界美谈,故乐以为之小序云尔。
(2024年谷雨节气于苏州双塔榴桂书室,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