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文学馆70余首诗词一窥因由
王安石为什么偏爱钟山?
2024-03-18 21:2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杨民仆  
1
听新闻

王安石像  视觉中国供图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南京明孝陵景区定林山庄、本月刚刚开放的钟山文学馆,看到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走廊的墙壁上镶嵌着44块青龙山青石碑刻,上面镌刻了王安石创作的和钟山相关的70余首诗,由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家题写。一些游客在此驻足流连,细细品读。不少人发出疑问,王安石为什么偏爱钟山呢?

  王安石在《江苏文库》中被列为江苏文化名人,东南大学文学院魏福明教授负责撰写《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王安石》。他认为王安石的“钟山情结”首先与生活经历有关。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父辈就在江南一带为宦,王安石自小就知道金陵的历史。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就任江宁府(今南京)通判(州府副长官),17岁的王安石也跟着来到江宁,在南京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入仕后曾三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居南京前后近20年,第二次罢相后长居南京10年,因此他与南京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而钟山在王安石生命中也留下深深的印迹。

  北宋嘉祐八年(1063)八月,母亲吴老夫人去世,王安石解职返回江宁,把母亲安葬在钟山。治平二年(1065),王安石丁忧期满,朝廷复用他为工部郎中,但他并未应命赴职,而是继续在钟山脚下生活、读书。第二次罢相后王安石重归江宁,在当时江宁府城东门与钟山的正中间置地安家,即为半山园,写下大量诗词,仅写钟山的诗就有约百首。王安石辞世后,也葬于钟山脚下。

  即便王安石在外地为官时,对南京以及钟山都时时流露出思念之情。

  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崔铭著有《王安石传》,他表示:“游宦四方,渐行渐远,曾经只是客居之地的江宁,对王安石而言,竟有了故乡般的牵挂。”

  每次任满改官的间歇,即将回到江宁时,长久压抑心底的思念更是喷涌而出,如“日日思北山(即钟山),而今北山去。寄语白莲庵,迎我青松路。”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任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诏令),可以说是仕途通达,前程似锦,但是,他感慨“新蕊漫知红簌簌,旧山常梦直丛丛”,心中始终无法忘怀江宁的草木与山川。



碑刻上的王安石诗

  王安石为什么偏爱钟山呢?因为他与钟山之间建立起了割舍不断的生活联系与情感契合。

  玄武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卢永晨认为,巍峨的钟山,似巨龙盘卧于东,成为古都南京的脊梁。诸葛亮曾评价南京形势,“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已见钟山之名。

  东晋南朝,建康(南京)成为华夏汉文化的中心,钟山见证了帝王的雄图霸业,见证了六朝古都的兴衰更迭,成为一种政治符号。

  隋唐以后,南京转而成为文人墨客探幽怀古之地。青松挺拔、柏翠林立,这样优美和安静的钟山,能让人与其自然契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成为后人游赏探访的重点,留下的优美诗文数不胜数。

  对于王安石与钟山的关系,南京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心分析说:“少年时,钟山是他才华养成之地;青年时,钟山是他青云志起之端;壮年时,钟山是他的情感记忆;中年以后,钟山成了他屡次起伏之后的归隐避世之所。这里是他的家园,是他的眷念,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的生命归处。”

  钟山成为晚年王安石的情感知己,在诗歌中大量呈现。

  魏福明表示,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政治诗,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如《兼并》;同时也注重反思历史盛衰的规律,抒发兴亡之叹,如《桂枝香·金陵怀古》。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如《北山》《半山亭春晚记事》《梅花》等,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由重政治议论转为重审美体验,诗风趋于含蓄深沉,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歌颂和自由境界的热爱。

  如《半山春晚即事》云:“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这描写了生活环境的幽静美丽和退居后的安舒闲逸。

  最能反映王安石此时心境的是《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绿色的山泉涨满山塘,笔直的沟渠和曲曲回环的池塘里的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因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静静地细数落花而久坐;因慢慢地寻找碧绿的芳草而回家晚了。这首诗写作者闲居钟山时陶醉于大自然风光中的心情,达到荣辱皆忘的精神境界。

  王安石晚年诗风的变化,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官场失意造成的。魏福明则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王安石刚正无欲,这使得他超越了传统文人固有的弱点,使自己进入了一个真正自由的高级境界,其中他对于名利、声色、进退、出处已无动于衷;穷达、是非、恩怨、人我已无关于己。走向自然、回归自我成了他最后的选择,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就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必然归宿。事实上,其晚年诗风并无丝毫传统文人所谓的“失意”情结,只是意境更加淡然高远,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自由生活的追求体现得更加充分。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在这首《游钟山》绝句中,八次使用“山”字,形成特殊的意蕴。卢永晨解释说,四句构成一组逻辑关系:因为“看山不厌山”,才有“买山终老”愿望;因为希望在此“终老”,故更加细致地看山,并联想到未来“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之所以说钟山美景胜过世外桃源,因为在钟山游览中获得了安宁,这也就容易理解一代名士王安石为什么偏爱钟山了。

  记者 杨民仆 文/摄

标签:钟山;王安石;王安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