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涛 | 以形写神 神形兼备——著名艺术家萧平人物画赏析评论
2024-03-15 14:2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澜涛  
1
听新闻

  萧平,署名平之、戈父,新金陵画派优秀传人,当代书画鉴评藏综合艺术名家,他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等集册4卷本(规格50.5cm✕36cm)精品之作,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范本教材,其艺术成就在中国艺术界享有盛誉。

萧平

  笔者有幸得到萧平赠予的4卷本精品阔叶册,爱不释手地阅读和研究,每每受益匪浅。向名家学习,有效地提高了笔者对萧平书画作品赏析认知的极大兴趣,故而在先前完成萧平山水画、花鸟画、书法作品赏析评论的基础上,以《以形写神 神形兼备》为题,对萧平博大精深的人物画作赏析评论,愿以此文与萧先生做一次学习性的互动交流。

  萧平提供清华美院教学范本教材的人物画卷本,收入了他创作的24幅精美的人物画,题材多样,包括道释画、仕女图、童贞画、肖像画、风俗画、古今名人画等。

  每幅人物画,无不通过描绘眼神、手势及身姿等重要的细节,表现不同人物的特征、样貌与精神气质,隐约可见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白与内涵。

  从笔者赏析的角度讲,萧平的人物画,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质:

  笔墨技法见底蕴

  萧平的人物画与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一样,依旧走的是借古开今、兼容并蓄的画路,诚如他自己所言:这里学一点,那里取一点,移花接木,集腋成裘,通过理性的感悟与平素的践行,不断地改良和探索,久而久之变为具有自己风格的技法,抑或画法。

  由此可见,做任何事情没有随随便便成功的捷径可走,书画艺术亦然。萧平能够把人物画描绘的出神入化的程度,可以想见他长期为之不懈的辛勤付出,所成就他的艺术人生的创作生涯,如同他留在洁白雪地上一窝窝足迹,深邃而弥坚,弘毅而笃厚。

  从中国画博大精深的技法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是萧平笔墨底蕴与学养形成的重要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使其与朱熹的感言产生了共鸣,绘画艺术的践行更离不开这样的认知与共鸣。

  从萧平提供清华美院教学范本教材之人物画集来看,其笔墨所涉及到众多的古今名家绘画技法,在他出版的《人物画传统技法解析》美术论著中,可见他对人物画彩与墨的变迁,进行过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并将其结论归结为经过后世不断探索和改良,才有了今天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

  所以借古开今是萧平人物画重要的践行内容与环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脉络清晰,这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传统技法的运用底蕴深厚,可见一斑:既有顾恺之斑斓色彩的借鉴,又有吴道子白描线条的参用;既有董源、李成设色渲染的笔法,又有沈周、董其昌、吴昌硕等写意画的精研;既有张大千清新俊逸、风格多变的画法践行,又有齐白石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简练笔墨的学以致用。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萧平书画技法底蕴的产生,跟他出生在具有国学氛围的书画世家密切相关。耳濡目染,自幼形成了对书画的一份挚爱,从小打下了绘画素描与书法临帖等童子功的底子, 使其受用一生。

  萧平18岁那年考取了江苏省国画院专修班,幸运地得到傅抱石、钱松喦、宋文治、亚明、魏紫熙等新金陵画派艺术大师们的指授,在此期间打下坚实的国画基础和根基。

  1963年从省国画院毕业的萧平,被分配到南京博物院,随徐沄秋先生学习中国古画鉴定与研究。经过10多年的潜心钻研,萧平鉴赏古画的能力和水平,已经达到了慧眼独具程度,在文物界崭露头角。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上世纪70年代末,萧平担任了江苏省文管会书画鉴定负责人,带队考察整理全省各地书画遗存,成果斐然,受到好评。后来萧平拜书画鉴定泰斗徐邦达为师,在故宫博物院及国内外博物馆鉴阅书画逾万件,对唐宋元明清各家各派了然于胸。萧平的书画鉴定辨真伪、断时代、明优劣,与画史、画论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他他对中国古书画独特的鉴定真伪的方法,有“江南一眼”的美誉,在中国文物界占有一席地位。

  萧平的聪慧之处,就是他能把在古书画鉴定中获得的传统技法与心得,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去,成就了萧平特有的绘画技法与风格。

  萧平在古今综合技法兼容并蓄的同时,他的人物画,还受到梁楷和张风的深刻影响,使得他的技法底蕴越发变的娴熟有致,墨趣盎然,其个性化的特质得以张扬和释放:时而挥毫泼墨,淋漓尽致;时而寥寥数笔,勾勒聊表;时而工写兼备,各得其所;时而写意传神,栩栩如生。

  萧平先生的绘画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诸多的笔墨感悟,艺术名家的博大精深,亦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正是笔者欣赏他的画作,立题写他人物画赏析评论的吸引力之所在。

  突破空间和时间局限

  为古今名人造像,是萧平人物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崇尚和敬重先贤、继承传统、守正创新、怀真抱素的艺术追寻的心志与初衷。

张大千造像 27cmx24cm 1995年

  萧平以厚积薄发的艺术学养,跨越时空地创作了《倪高士云林子造像》、《石谷子骑牛图》、《蒲团松上梅矍山图》《张大千造像》、《齐白石造像》等精美的人物画作品。

  用墨之精湛,造型之精准,描述水准之高,表现手法之独到,线条之流畅,加之环境的衬托与渲染,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人物的神采与精神面貌,没有深厚的古典功底,是无法完成这类相当有难度的人物画创作的,唯萧平笔下所独有。

齐白石像 24cmx27cm 1995年

  笔者上述提及到的萧平人物画作品中,尤以《倪高士云林子造像》最为出彩,萧平对元代绘画大师倪瓒敬重有加,在画面的上方题写了明四家的唐寅、文征明;金陵八家首席画家龚贤,以及他自己在画面上的题款诗句,一并表达了对元代绘画大师倪瓒的敬仰之情。

  他们无不师从元四家重要代表倪瓒(号云林子,别称“倪迂”),无比地敬仰元代的这座艺术丰碑,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有诗为证:

  唐寅曰:“不见倪迂今百年/故山乔木岭苍烟/晴窗展卷观图画/淡墨依然景昔贤。”

  文征明曰:“不见倪迂二百年/风流文雅至今传/偶然点笔山窗下/木古寒烟在眼前。”

  龚贤曰:“不见倪迂二百年/相思每在研池边/疏林写就绕寒色/要与先生一并传。”

  王翚(号石谷)曰:“不见倪迂三百年/故山乔木岭苍烟/晴窗展轴观图画/淡墨依然见古贤。”

  萧平(别署平之)曰:“不见倪迂六百年/湖楼清阁散寒烟/心事浩茫连寰宇/逸气千秋画里传。”

  艺术家们不受时间限制的跨越时空,古来有之,然萧平一跨就是六百年,虽然遥远了些,但对萧平来说,如同近在咫尺,因为他无时不在跟距离他6个世纪的伟大艺术家“倪迂子”,做着亲密无间的交流。这或许就是萧平不忘初心的执著追求。

  潜精研思开画路

  中国画里的人物画,从技法层面讲是很难把握一个画种,因为人是真实的存在,不是凭空想象的虚构与神话描绘,因此画真实存在的人,对画家是个挑战。

  这就需要画家对不同人物的特征和神态进行梳理和概括,以求所创作出的人物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萧平的人物画适应了这种挑战,跳出了完全依赖技法的窠臼,在一定程度上把技法糅合在他所表达的人物神态中,故而注重以人物的表情、神态及性格为形象构建,辅以环境衬托,使其笔下人物画不单薄、不模糊、不庸俗,给人以丰富而生动的画面感,努力在写实与写意中探索出了一条人物画创作的新路子。

  在萧平先生提供笔者欣赏的人物画印度《父与子》、《火焰山下花蝴蝶》、《普米族祖孙》、《苗家风情》、《童年回忆》、《紫暄百日》等多幅精美的人物作品,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物画,即便是儿童人物画,一概被他刻画淋漓尽致,不落俗套,精彩纷呈。

普米族祖孙 34cmx35cm 2000年

  印度《父与子》这幅人物画,两鬓斑白的父亲愁眉不展,目视前方,似乎背负着生存的压力,他身边的儿子亦无童年的快乐,与其父分担着忧愁,传达了印度人幸福指数不容乐观,真实地记录了萧平在异国他乡旅行的所见所闻,使人感觉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多么幸福和美好,应当得到所有人的珍惜和热爱。

  《火焰山下花蝴蝶》、《普米族祖孙》、《苗家风情》,体现了画家把旅途看到的、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用工写兼备的笔触,表现了维吾尔族姑娘舞姿的美;表现了普米族老妪背负孙辈天伦之乐的美;表现了苗族三口之家幸福生活的美。尤其在《苗族风情》这幅人物画中,高耸的峰峦与苗乡稠密的建筑物的背景衬托, 体现了萧平山水画、建筑画的深厚功底。人物美、山景美、苗乡美,生态环境美,跃然于画面之上,歌颂了苗族人告别了昨日的贫穷,过上了如今心满意足的小康生活。

  在萧平创作的儿童人物画作品中,要数《紫暄百日》最富于童心童趣的意味,画出了紫暄天真可爱、自由自在与快乐无忧的神情,真实地记录了紫暄百日美好时光。

  笔者有所不解,萧平画成人、画名家、画儿童,一律出彩,无优劣之分,亦能把紫暄百日的模样画的那么出神入化。后来笔者终于“水落石出”、茅塞顿开,原来紫暄是萧平先生十分喜欢的外孙女,是他常享天伦之乐的绘画题材。

  潜精研思,是萧平一贯秉持的创作理念,这在他的人物画中表现的更为尤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所有艺术家们的心路历程,萧平先生亦不例外。

  目送归鸿见神韵

  在萧平提供清华美院教学范本教材.人物画册页中,有不少以形写神的作品充满了情趣和意趣,令笔者在赏析之余收其效、得其妙、敬其评,受其益。

  尤其是萧平先生创作的《昏昏灯火话平生》这幅人物画,取之于丰子恺漫画题材,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了两挚友话平生的神态,画面既不具象也不抽象,徘徊在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

  桌子上放着一碟菜,两好友把酒言谈,一个人在讲述自己的点点滴滴,或是对时局的看法,一个人睁大眼睛倾心聆听,旧时凡夫俗子及底层文化人的生活气息,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把那个时代人生活的缩影,定格在画面上,给人以跨越时空的回眸,想象先人们以往的日子过的有多酸楚。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通过欣赏萧平的笔墨传神的人物画作品,笔者认识到画家画具体的形态,说白了就是用素描的基础,对可见的形做描摹,相对要容易那么一点儿;而目送归鸿,画人物传神阿堵的眼睛,就不那么容易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深衷感受,属于神来之笔的渲染,自然比形的描摹难度要大很多。

  萧平长期孜孜以求的人物画创作,侧重在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做到了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形为基础,神为出化,因而使他在矢志不渝的践行中,形神兼备地将人物画画出了很高的水准,画出了清新隽永、与众不同的格调,精湛的表现手法令人敬佩,奠定了他在艺术界应有的地位。

  形神兼备见功力

  萧平人物画给笔者总体观摩印象是,以借古开今的深邃笔触,在物外求似,意在笔先的缜密思考中,把他的主观感受与思想情感,融汇到他创作的人物画作品中,其含英咀华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欣赏他作品的人,受到他营造的艺术氛围的熏陶。

  笔者在跟萧平近距离接触交流中他曾这样说:“我的人物画酝酿与构思的时间不草率,不急于求成,一旦感觉所要描绘的人物形象,在脑海里有了呼之欲出的灵感产生之时,就将其一气呵成的画出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需要只争朝夕。不浪费笔墨和时间,不画无用的废作,力求一次性把事情办成功。”

  这就难怪萧平所创作的每幅人物画都那么精彩别致,跟他创作前的酝酿思考是密切相关的。从先人“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古训里得到了有益启发,说明了随随便便获得成功的事情,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艺术行当更是如此,没有汗水的辛劳付出,哪来艺术硕果的结晶在闪烁呢?

  追求形神兼备是萧平人物画一如既往的艺术特质,无论过去的旧作,还是现在的新作,他都能秉持这样的创作品位,在人物外形象和内外的精神上,不满足于形似,追求神似,以超凡脱俗的内在精神表现人物的神态美,渲染氛围,增添活力。

  萧平人物画《石谷子骑牛图》,以“清初四王”重要代表王翚(号石谷)喜用的披麻皴法的山水、展翅飞翔和落满树丫的群鸟为背景,画衣冠整洁的王翚,面带微笑地骑在牛背上,在山脚下自由自在的观光揽胜,他此刻的心绪多么愉悦。王翚络腮胡子、清俊的脸庞,以及他骑牛的坐姿与神态,是那么的自然得体,一代艺术家风采的尽收眼底。这位清初画圣、仁者乐山的山水画大家,在萧平笔下被描绘的惟妙惟肖,神形兼备,体现了萧平推崇和敬重王翚的深厚情怀,跨越时空地将其再现在画面上,并情不自禁地在画面的右上方题诗,起头两句写的颇具文化人的情趣:“不是牧牛翁,不是食牛汉,”意思是你王翚既不是放牛的老翁,又不是想吃牛肉的汉子,为什么不骑马,偏偏要骑在牛背上才感到快乐和自在呢?

  萧平知识渊博,学养深厚,他笔下的人物画神形兼备,跟他领悟深、懂的多与勤奋践行是分不开的。

  笔者听萧平讲过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书画家苏东坡,关于绘画神似的感受。开一代文人画新风的苏东坡是这样说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是绘画求形似,画什么像什么,如同跟儿童们的见识一般高。

  缘物寄情,物我交融。萧平的人物画超越了对具体对象的描绘,强调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把握,注重主观思想情怀的流露,因而使他笔下的人物画,释放出了丹青笔墨的异样光彩!

  慧眼独具的审美观

  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之一,自成体系,比山水画、花鸟画历史要长很多,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装饰,其中描绘了历史故事与现实中的人,堪称中国人物画的开端,在世界美术界享有很高的盛誉。

  把慧眼独具的审美观用在人物画创作过程中,是萧平人物画最为醒目的亮点,这跟他所涉猎的历史纵深密不可分。

  笔者在跟萧平交流时,他谈到了《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中国美术史》这些高深的话题,这是笔者向名家学习的极好机会,与此同时,亦让笔者感觉萧平对魏晋南北朝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早期的“三大人物画家”,充满了敬佩之情,尤其是他对陆得其骨,张得其肉,惟顾恺之独得其神韵的人物画技法,竭尽传承与推崇之能事,奠定了他人物画审美底蕴和坚实的基础,并视为毕生矢志不渝的创作追求。

  从某种程度上讲,书画家是创造美的使者,萧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从审美趣味入手,把他的思想、情感、个性、气质和审美能力,纵横捭阖地融汇他的人物画的写意中,体现了名家的手笔非同一般。

  萧平人物画《惜花图》、《爱莲图》、《梅兰芳之.天女散花》、《春风杨柳》等人物画作品,包括梅兰芳男扮女装在内,可见仕女颜容俏丽,行头古意迷蒙,装束线条流畅,无褶皱痕迹,婀娜多姿,集面容、衣着、神态于一体,表现人物艺术造型的美,加之取景于春梅、夏荷、春柳及天女散花的传说,各有其妙用:

  惜花者赏花入迷,臂膀倚树,羡爱不已,沉醉于此,不想离去;爱荷者美过了荷花仙子,看见这满塘盛开的荷花,可与自己的颜值媲美,爱莲之心融入荷塘,她似乎在想,要是美丽的莲花永不凋零多好哇,大可不能“昔日娇姿何处现,枯荣淡去梦中吟,”画家表达的是荷花仙子爱怜的美;至于画家取春柳与天女散花之景,亦为点缀和衬托画面人物的美所释然和施染,起到了审美的烘托作用。

  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营造等审美理念,形成了萧平的人物画,审美体验和判断的基础,构成了他对美的感受和认知、情感反应和评价能力,进而使他创作出临古不拘泥于古、具有鲜明时代审美观特质的精美的人物画作品来。

  传神阿堵出意境

  萧平的人物画和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一样,努力地追求“赏心者为上,悦目者为下”的意境呈现,使人在赏析之余感觉他的作品有咀嚼的味道,把他用孜孜以求的践行笔墨,创作的一幅幅精美的人物画,推向公众视野和热衷欣赏他画作的人。

  北宋文豪、书画家苏东坡先生对诗画实践有很深的感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被先生说的很通透的道理,对萧平的启发非常深刻,并在他的绘画实践中有了不俗体现和贯通,进而使得艺术家的修养和情操得以充分的展示。

  笔者通过欣赏萧平的《罗雨峰与方白莲》这幅人物画,感觉他用工写兼备的表现手法,把男女人物的神态描绘的出神入化:罗雨峰的一幅画作完成了,正在搜肠刮肚思考,要在画面上落什么款为好;方白莲见状翻开书本好让他从中找个参考,罗雨峰不以为然,依旧做着文人固执的独立思考。一股文人的生活气息被画家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上,人物传神的意境亦被表达出来。

  萧平不止一次地在他的画展现场发表感言时,总要重温已故著名书画家吕凤子先生的名言:“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凤子大家的至理名言,深刻地影响了萧平的创作,同时深刻地影响了萧平的艺术人生,使得这位德高望重的新金陵画派的优秀传人,在他的绘画创作中借古开今,别具一格,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艺术名家。

秋岩老人作画图(黄养辉题) 34cmx46cm 1974年

  再从萧平人物画《寒鸦图》、《秋岩老人作画图》、《岑岑小像》等作品中,笔者赏析到了萧平用流畅的构图,简约含蓄的笔墨,使画面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较高层次的统一,充分地做到了以人物的神态寄托情感,又能通过融入情感的笔墨描绘,让所画人物,在他笔下得以栩栩如生的展示,由此连带地抒发了画家内在的情感和心绪,故而使他的人物画受到业界与社会的广泛赞评。

标签:人物画;萧平;艺术
责编:王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