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羽|周恩来与南京绣花巷
2024-01-08 22:0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振羽  
1
听新闻

  夏日炎炎,酷热难当。往来行走在南京绣花巷,大致也就几百米的这一东西小巷之内,看人来人往,店铺秩序井然,市井气息浓厚。之所以在此小巷流连寻觅,是因为一个人在1920年的10月18日曾到过此陋巷,确切地说,他来到了绣花巷1号,盘桓数日,依依而别。当年,他刚刚22岁,风华正茂,英气勃发。此人者谁?他就是周恩来,开国总理,今年是他120周年诞辰。周恩来为何会来到此地?为何此后很少有人提及?且容我一一道来。

  众所周知,周恩来出生在淮安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他嫡亲弟兄三人,他是长子,自幼出嗣,过继给一叔叔,这才有了他喊自己亲身父亲为干爸的奇特现象。周恩来的嗣母、母亲都早早去世了,他的早年生涯极端凄苦,大致在十岁左右,靠其二伯父资助,他间关万里,去了当时叫关外如今的东北铁岭、沈阳,再后来到了天津,这一时期,资助他得以读书南开,并且能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甚至还去日本留学,都是靠这个家族中的长辈护佑,其中最为出力的,就是他的二伯父周贻康。大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初,进入民国也就七八年左右的时间,举国上下,风起云涌,暗流涌动。中国共产党也在酝酿建党,此时的周恩来也正在积极准备奔赴欧洲留学,以开阔视野,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当时的计划是去英国。主要是为了筹措资金,他从天津经上海来到南京的绣花巷1号,当时,他的二伯父、六伯父都住在这里。周恩来这一支脉的周家,往上追述,可以追溯到理学名家周敦颐,就是写出《爱莲说》这一名篇的宋代大儒。这样说来,周恩来与鲁迅也是同一源流,鲁迅比周恩来还高出一个辈分呢。在周恩来当年的长辈之中,没有进士,只是出过一个举人,多以入幕为业,也就是社会上说的当师爷,做幕僚。绍兴师爷,在当年遍及大江南北,分布各个领域,是很大的一股力量。据说,周恩来的六伯父周贻良当时是江苏督军李纯的秘书长,而二伯父周贻康则是李纯的顾问与秘书。但从周恩来现在留存的信件中看,当时的周贻良可能又要准备去王士珍那里去谋职了。这是为何?因为仅仅46岁的江苏督军李纯突然间死掉了。王士珍是北洋老人,曾任过陆军总长、国务总理,还做过苏皖赣三省巡阅使呢。周恩来此次南京之行,颇有收获,他二伯父给了他一笔钱,但周恩来希望通过六伯父向王士珍打招呼疏通关节,以取得江浙官费留学名额,但此事后来似乎不了了之。求人办事,岂能尽如人意?李纯,曾传言是冯国璋的外甥,实际上纯属子虚乌有。他也是出身草根,以卖鱼、开杂货店为生,后投身行伍,渐次崛起,成为“长江三督”之首,一度炙手可热,享誉政坛,可就在周恩来来到南京的8天前,他却突然暴卒而亡,死因迄今成谜,其身后事备极哀荣,又是建立祠堂、以其名字命名公园、街巷,又是对其后人尤加抚恤,无所不用其极,具体操作者就是他的继任后来做了汉奸的也是大同乡的齐燮元。周恩来与两个伯父,家人父子,纵论时局,分析形势,期待周恩来游学欧洲,有所作为,应该也属人情之常吧。

  一直有一种误会,以为周总理虑事周详,为人谦和,但作为开国总理,在任上26年,从不回淮安,还明确指示有关方面把其祖坟平掉深埋,而自己也是生不留后死不留灰,未免有点不大近人情。无情未必真豪杰,实际上,总理身处高位,但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之下,对其亲属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对其家族对他的影响,也是经常感恩铭记在心的。据说,即使在总理处境艰难的十年浩劫期间,陪伴在总理身边给他无穷力量的还是他的高祖周元棠的诗稿《海巢书屋诗稿》。周元棠在书稿中有关于张良的七律,令周恩来反复诵读,深加揣摩,牢记难忘。不知道周恩来是否受其高祖《留侯》诗的影响,居然也写过一首五言诗来缅怀张良: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周恩来后来到留侯祠参观,驻足良久,不忍离去。周恩来对其二伯父的《自箴诗》中的“名不求高但近情”这一警句也是非常珍视,念兹在兹。总理待人以诚,潇洒自如,其人格魅力令人迄今感怀,这也是他的深情殷殷,须臾不忘人民的初心不改啊。

  当然,据有心人统计,周恩来后来还有5次来过南京。总理到南京,故地重游,自然会往事历历,涌上心头。不说在傅厚岗八路军办事处的紧张匆忙,在梅园新村的身处虎穴,而如今,梅园新村的梅树依旧蓊郁,傅厚岗小巷里的爬墙虎苍翠如昨吧?据说,他在陪同外宾在宁停留之暇,不管是陪同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还是罗马尼亚客人,在外事活动的片刻间隙,他还去过南京五老村考察指导工作呢,也就距离绣花巷不远的地方。周恩来的二伯父在周恩来去国后的1921年就病故了,当时周恩来虽然在国外,天涯远隔,闻听噩耗,还是郑重致信慰问家人,表达哀思之情,劝勉家人多多珍重。至于周贻康的绣花巷1号旧宅后来是如何处理的,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的绣花巷,就在复成新村南,东接马路街,西为申家巷。如此寻常巷陌,居然与开国总理有着这样的历史交集,有着与自己家人一起的亲情款款,还真有点令人感慨呢。

标签:周恩来;伯父;总理
责编:江南